飽肚愛情學:人揀我,我揀人——尋覓對味的關係
【明報專訊】飲食與人生, 關係千絲萬縷,法國作家薩瓦蘭(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早就提到「you are what you eat」,中文翻譯成「人如其食」、「吃什麼,是什麼」……文字背後的延伸意思更值得深入探討。從飲食了解一個人,是恍如黑洞的課題,飲食色香味,個人形意態,冷暖鹹甜,面貌舉措,充滿關係、情感、哲學和心理。愛情尋覓,隨緣隨心。飲食何嘗不是一樣?身處合適時地,遇上妥貼人事,演化出段段關係,只能細味,無法言喻,飲食與愛情,從未如此對味過。
尋對象如選餐廳
愛情路上,應找願意吃「M記」還是「餓媽家姐」(Omakase)的人?即使飲食選擇再少,答案依然沒有定數,因為每個人口味不一樣。如果加上相互配合與後續發展,並非數學算式可以簡單處理。既然複雜,試將問題放到日常的基本層次:每日午飯覓食,究竟你們是如何選擇餐廳——講心情、隨朋友,還是看零用錢的多少?
各人的組合和答案,或有多少異同,都是受個人的思考、經驗、心情等因素影響。尋覓對象,某程度跟選餐廳相若,你我皆有選與被選的可能。日常傾向選擇某家餐廳,實際就是自己與餐廳連上關係,可能因為味道、服務、位置或價錢,細想之下,總有原因。前述種種,與維繫情感關係的情G相似,台灣心理學家程威銓的《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學會愛自己,也能安然去愛的24堂愛情心理學》,討論「愛與不愛」的相關課題,書中引用社會心理學家卡里爾?E?拉斯布特(Caryl E. Rusbult)的理論,運用「親密關係投資模型」(Investment Model of Commitment),來分析關係的維繫和崩解,當中最常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響:
1. 關係滿意度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在這段關係中的快樂程度
2. 投入程度(Investment):
花在這段關係堛漁伅﹛B心力與金錢
3. 其他可能的關係(Alternative):
是否有其他感情的對象
順茖茯揧P情關係,其中考量的重點是,個人於關係中得到多少快樂?個人於虛與實、精神與物質方面,投入了多少?最後,就是個人有沒有其他選擇?放於現實的感情關係,甚或是更廣泛的人際關係,前述的評核方法看似同樣合用,分離與聚合,實際上可以較理性地分項討論。當然討論有時關涉個人與他人,或者更多時候,是自身理性與感性的拉扯。綜觀來看,個人或他人的離離合合,何以大多難以判定,有時是分析的元素不齊全,有時則是分析根本無從展開,當然也會出現心中有數的情G,只是無法宣之於口。
飯友與伴侶
重回日常的飲食選擇,評核方式似乎同樣合用。餐廳令食客滿意,客人樂意再臨;老闆與食客建立關係,食客花錢購買套票,填寫資料成為各級會員,都在加強食客的投入程度。餐廳會否被取代,要看當時情G,午膳無位,時間無多,就只能他投;若時間許可,食客還是會在門口排隊,或提早預約,不錯過與餐廳的約會。
?除卻「獨食難肥」的情G,如有飯友同行,你會選擇口味相近的朋友,如彼此都愛吃刺身;還是選擇口味不同的友人,你愛吃刺身,他/她更愛熟食?
選擇口味相似的朋友:
.有「爭食」可能,較廉宜的三文魚還好,如果是馬糞海膽呢?讓還是不讓,吃還是不吃,得腦內掙扎一番。好處是進的餐廳、點的菜式,不會離彼此的口味太遠,算是有種不需言明的默契
選擇口味不同的朋友:
.好處與壞處正正相反,當然實際操作上,講求經驗、配搭與遷就,飯局最終是賓主盡歡還是不歡而散,說得上是一種飲食的藝術
選擇飯友與認識伴侶,存有緊密的關係,一方面是自身與人相處的取態,另一方面情人很常是自己的飯友,彼此多了解,自然少摩擦。《對愛》另有舉荷蘭心理學家彼德內爾.迪克斯特拉(Pieternel Dijkstra)一項關於吸引力的研究為例,問及被測試者「你喜歡相似的人,還是互補的人」,當中86%說喜歡「互補」的人,但測驗結果顯示他們真正喜歡的是「相似」的人。據這項測驗,看來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臭味相投的另一半和飯友。
飯敘大有學問
程威銓在書中補充,進一步依照「相似性」與「互補性」來探討,得出的另一項結果是人們認為真正重要的,並非另一半「實際上」是否跟自己相像,而是「看起來」像不像自己,即人與人的淺層吸引,其實只是單憑肉眼來判斷,而非靠深入了解後的選擇連繫。這樣看來,確如一句老話,結識另一半,「合眼緣」便可,而飯友的選擇,標準可能更為寬鬆(不過對愛吃之人而言,可不一定)。
程威銓在書中進一步說明,我們所說的「合眼緣」,並不代表「愛堨i以隨心所欲」,相反理應更為認真、謹慎地反思,書中提到:
在每次表現出「真正的自己」的時候,更該要「看見」自己的行為是否正在損傷這段關係,並試圖做出一點調整,因為關係是禁不起不斷被傷害的。
從淺層到深層,存有思想與時間的過渡,累積對另一半的了解,相處時適切調整,才能於吸引彼此以後,維持長久的良好關係。道理同樣適用於飯友相聚——菜式是否都合大家口味?價格是否彼此都應付得來?餐廳環境和位置是否都讓雙方舒服?看來簡單,實際上大有學問,關照每個朋友、安排得宜場地、鋪排菜式前後,明顯在用心維持彼此關係。日常多注意、多反思,面對另一半或飯友時,自然更大方得體、更具信心。
尋找另一半,更似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從日常多經歷、多觀察,時刻都是學習的好時機,自我愈趨成熟,就愈易尋得合適的戀愛對象。程威銓談戀人相處時,有以下總結:
真愛似乎意味荂A我們一生能遇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人。但事實上是,那些原先就過得很快樂的人,往往不論遇上誰都能有很不錯的關係;而那些始終懷抱不安、多慮的人,不論跟誰在一起,常常還是會被這些情緒所困。
了解自我,講求契機和時間,閒時輕鬆聚會,不難從愛情或友情中折射出自己。酸甜苦辣,逐漸摸索認知,定能從中尋覓一段對味的關係。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Erdark、Xsandra、ClarkandCompany@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