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考察:苦學世遺洞窟 港生導賞敦煌
【明報專訊】青年廣場主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的「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24」於暑假舉行,為期6周,20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學生接受敦煌研究院培訓後成為實習講解員,帶遊客欣賞「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親身感受千年洞窟的歷史「溫度」,了解及推廣石窟蘊藏的深厚文化。
文:古晨燕
圖:古晨燕、受訪者提供、青年廣場提供
莫高窟內的壁畫隨時間而氧化變色,敦煌屬沙漠氣候,夏日炎炎,有學生笑說「我也氧化變色」——曬黑了!曬黑了很多的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二年級生蘇健培(阿培),後頸有一條白痕,是被名牌索帶遮掩「見不了光」而留下的,與上下兩截黑亮的皮膚相映成趣。阿培對各洞窟的知識紮實,被問起為何此洞窟佛像的臉氧化成深褐色,另一個洞窟內的佛像卻仍能看出原有色彩,他臨危不亂答道:「因為用的礦物顏料不一樣。」
阿培與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四年級黃卓盈(Karen)帶傳媒團參觀,於狹小洞窟內講到哪堙A手電筒的光線便聚焦到哪堙A聽眾視線隨之而動,不時發出「哦,原來這樣」的讚歎。
莫高窟每個洞窟的內容、形式各異,要自信地向遊客介紹,需熟記其開鑿朝代、彩塑人物、壁畫故事,乃至彩塑的衣帶形式有何特別、北周與盛唐之風格有何不同、頭頂藻井紋是什麼花等知識。學生在3周內完成密集培訓後就開始成為導賞員,人人都下了一番苦功。
洞窟每次只容一個團進內,阿培就自行上敦煌研究院和數字敦煌等網頁找資料,額外學習6個窟的知識,以備和另一團的遊客同場時可「轉場」。阿培亦擔心自己出錯或講得不夠詳細,幸獲負責培訓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培訓科長韓文君讚賞勤力。
睹千年文物 感「歷史溫度」
「我感覺很久沒這麼用功學習,我跟媽媽說如果我當年考DSE(文憑試)這麼勤奮的話,我可能是學校的狀元!」香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及中國歷史文化二年級生戴曉儀笑說。曉儀至今難忘第一次跟老師進洞窟學習的震撼,「1000多年的文物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眼前,色彩還如此豐富」。她說非常幸運,遊客一般只能在一個窟看8至10分鐘,學習時老師卻會講上40分鐘甚至一小時,且隨便問什麼都能解答。
曉儀還覺得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誠不欺人。「盛唐如何昌盛?你會(在洞窟)見到金箔貼滿牆、貼滿佛像」。她很喜歡的第427窟入口上方橫樑題有「宋乾德八年」(乾德為宋太祖年號,共6年),但歷史上無此年份,原來古時車馬慢,以至改了年號,遠離中原的敦煌仍未知。這讓修讀中史的她深感「歷史是有溫度的」,並非只是書上冷冰冰的文字。Karen也深有同感,「我覺得莫高窟的壁畫、彩塑是確實的例子,告訴我們1000多年前就是這樣的」。
「港普」成賣點
實習前已學過莫高窟佛教藝術的知識,香港大學藝術史和中國語言文學四年級生蘇雋笑言比其他同學有一定優勢——不過,普通話是他一大難題!曾被教師笑「你不是跑調,你是根本沒有調」,但培訓時教師亦鼓勵他「放膽講」,即使蘇雋感覺每次講完教師都辛苦地忍笑。因其特別口音,遊客會問蘇雋:「你是廣東人嗎?你是香港人嗎?」他漸漸覺得這亦能吸引遊客,「最後大家都開開心心」。Karen也面對「港普」挑戰,講解完遊客會跟她說「聽得懂」、「很好了」,「每次有這樣的鼓勵,我才更加自信地跟下一批遊客介紹莫高窟的知識」。兩人的普通話經此大有進步。
蘇雋讀藝術史時已感莫高窟很特別,「它是不同文化匯聚的地方,我們在每個洞窟不單看見中國的文化,也有西域、中亞、西亞來的文化」。他以最喜歡的第148窟(笑n窟)為例解釋,釋迦牟尼笑n後是火化的,但此窟形如石棺,「入土為安」是中國傳統觀念;臥佛後有72身像,有72弟子的是孔子,時人將儒家概念加入佛教主題中,讓他覺得很有趣。他續說,保育洞窟壁畫方面的知識,很多不是課堂能接觸到的。
理科生樂感人文交融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四年級生吳錫松(阿松)讀理科,卻對文化藝術有興趣,阿松說就如身體缺乏某些營養需要補充,故參加是次實習。理科人看重數據,講求客觀,進入第130窟(大佛窟),一開始他覺得「這尊佛像幾好睇」,但一看數據就覺得「唔對路」,因佛像高26米,但頭高7米,「假如某日大佛腳痹想站起來,你會發現是一尊大頭佛,比例不協調」。他解釋,工匠考慮到禮佛之人的主觀感受,仰望時能看清佛的面部,故有所調整。「看東西要從多角度出發,這是很大的得荂C」
整個實習下來,阿松感受最大的是「交融」,在莫高窟能觀賞到很多東西文化交流的藝術,他亦接觸到來自不同地域的人,不論本地講解員、上海交通大學的志願者還是遊客,「都是人文交融」。「在我個人發展上,則是理工科的背景,與藝術、人文等知識交融。」這也啟發他對接觸新人新事物的興趣,成為規劃未來的重要指標。
保育發展兩難 盼遊客教育做起
敦煌極為乾旱,是莫高窟文物千年間保持相對完好的一大因素,為保護文物,莫高窟嚴禁遊客在洞窟拍照或觸摸佛像壁畫,但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亦需吸引更多遊客參觀莫高窟。
保育和經濟兩難,如何是好?蘇雋認為,經濟利益、遊客體驗和保育,只是出發點不同,應由根源——教育做起。「我怎樣加強保護,但就因為一個人(手指)一篤落去,就爛了,無得救,一千年(的文物)一瞬間就破壞了。所以我覺得應該由小做起,教育、灌輸下一代如何看待這麼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阿松也認為「教育」和「培養同理心」很重要,只要教育做得好,遊客便能本茼P理心,「且看且珍惜,也會為後人虓Q」。如他帶團時會再三向遊客強調參觀洞窟的禁止事項和「文明參觀」的概念,所幸其帶過的團無出現不守規則的情G。
教師讚學生認真專業
是次實習計劃香港學生,分別師從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培訓科長韓文君和副科長劉文山,兩人均很滿意學生的表現。韓老師說學生年輕活潑、有朝氣,讚賞他們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專業精神,待人接物亦親切,相處下來學生都有了小別名如「港台小王子」,培訓過程愉快。
韓文君希望學生將經驗、感悟帶到日後的工作和生活;劉文山則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畢生貢獻莫高窟的事[勉勵學生,冀學生做喜歡之事、做人做事能以此為原則。
敦煌研究院甘肅鴻文敦煌藝術研修中心校長邊磊(圖右)期望,學生對以莫高窟為代表的中華優秀文化存敬畏之心;對一生貢獻莫高窟的老前輩及其所鑄造的「莫高精神」存敬仰之心;有敬業思想,無論身處何方,做好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弘揚者的使命。
(主要學習重點:人民生活素質的轉變與提升、植根中華文化而具世界視野的公民素養)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