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夜市與社區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香港早前常談及振興夜間經濟,內地則有形形色色的夜市,記者近日偶然走進廣州天河區一個夜市,感受氛圍之餘,也試從港人視角嘗試體會兩者異同。
探夜市並不在原本計劃之內。記者傍晚先在二沙島跑步,再經沙心橋步行到廣州塔附近,隨心乘搭旁邊的有軌電車,由廣州塔沿江邊向東坐到終點站萬勝圍下車。廣州塔是旅遊景點,固然肩摩轂擊,原以為尾站人流未必如廣州塔暢旺,未料一下車就被一個寫有「萬勝夜市」的燈牌吸引注意。
進去看,小食舖列在場地兩側,與香港或台灣不同,夜市中央設有數十套椅桌,不少人買畢串燒、啤酒等,就與親友在場中找個好位置安坐,注視前方舞台。舞台沒精心佈局的表演,而是由主持邀在場者上台,見一些小孩在台上持咪僵直站立、小心翼翼演唱,儘管偶有走調,亦非天籟之音,但不失為一次成長機會,也是家庭一次天倫時光。據記者所見,晚上10時現場氣氛仍見熱鬧,大家吃吃喝喝不亦樂乎。
從廣州這個夜市可見,場地本身有一些社會功能,民眾可隨心上台表演,親友與其他觀眾在台下支持,有否夜市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好地方,只是順理成章光顧小食而令周圍形成夜市,帶來經濟效益。
回望香港近期夜間經濟成為熱話,各區曾辦各式夜市,成效不一。內地同一模式在香港未必適合,但可思考的是,夜市暢旺否,也許更重要是能否與市民生活習慣契合;香港市民下班後是否仍想坐車去一個很大也很擠擁的夜市?夜市本身能否有更多社交互動元素讓人更願消磨一晚?市民又能否養成一個新的消費習慣,令夜市「長做長有」?這些問題或許是影響香港夜市成敗的一些因素。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