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肉護堤奪553命 今綠色長城守鮀島
汕頭牛田洋風災55周年 烈士碑勇士堤留傷痕供警惕
又是一年颱風季,在颱風「格美」風暴圈近日擦過粵東之際,記者走進了汕頭(別稱鮀島)牛田洋圍墾區。登高遠望,30里海堤內外豐饒祥和,墾區荷池滿佈、魚塘千頃,候鳥拍翼掠過,廣東最長「海上綠色長城」抵禦潮水}刷堤壩,唯有靜默其間的烈士碑和勇士堤,隱露中國發展進程的歷史傷痕,供後世警惕。今天(7月28日),是牛田洋抗風悲劇55周年紀念日。明報記者
遊覽牛田洋圍,許多人奔荂u實現海鮮自由」而去,這堛漁鮮農家樂,常駐青蟹白蝦紅肉米(蜆仔肉)、生蠔活鰻冰鮮魚,少不了走地雞鴨供應,但原來鹹淡水種植出來的農產品更具特色。
海堤1961年潰決 3年後修堤復墾
剛坐下,侍應端來一壺淡色「茶水」,倒來一喝,是清新蓮藕水,炎夏正好消暑。經推薦,點了一鍋蓮藕排骨湯,藕塊入口驚艷,鬆粉如燜熟薯仔。老闆指茈~面一大片荷池說,蓮藕是本地特產,「外面吃不到的,多吃點」。牛田洋蓮藕雖好,不過老闆的祖輩可能也沒吃過「本地蓮藕」,因為新中國成立前,牛田洋圍還是一片「汪洋」(榕江出海口)。
據汕頭市金平區史志辦記載,當地1956年、1958年兩度在牛田洋海灘圍墾,惟兩圍土建海堤於1961年遭颱風襲擊潰決。1964年起,解放軍駐汕部隊修堤復墾,並擴大建成3個連接的大圍,統稱牛田洋圍,總面積2214.7公頃,臨海幹堤長14.2公里(28.4華里)。
牛田洋圍種植水稻豐收,解決了駐軍糧食,餘糧支援地方,1966年被原總後勤部列為圍墾典型事[之一報送中央軍委。文革時期廣東多間大學的大學生也響應「毛主席號召」,駐進了牛田洋勞動;還有來自北京部委人員和大學生前來插隊,包括後來的外交部長李肇星。
1969年風災李肇星倖存
「收命令用身體堵海水」
不久之後,牛田洋海堤迎來第二次珝嬰‘替說C1969年7月28日上午10時半,強颱風在汕頭以南登陸。據牛田洋七二八烈士紀念碑的銘牌記載,適逢天文大潮,大堤被}開62道缺口,55軍官兵和2183名大學生發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投入搶險救災,由於「當時條件的局限和颱風海潮猛烈程度超出了預期」,470名解放軍官兵和83名大學生在抗風中遇難。
銘牌沒有介紹當年如何抗風,2013年已卸任外長的李肇星接受《廣州日報》訪問時則透露了細節,「當時接到的命令是用自己的身體去堵海水」,他說自己得以倖存,是一名老連長「抗命」對大家說「撤吧,海堤要垮了,錯了我負責」。李肇星最後抱茪@根木頭才活下來,他有3名外交部同事遇難,其中一個連屍體都沒有找到。
殘堤保83人性命 成勇士遺址
目前的海堤仍保留一處「八十三勇士遺址」殘堤,記載了當年的慘烈。在一段2.5米長、4米寬的斷堤,約百呎面積擠了83名士兵和學生,大家組成人鏈抓住石頭、互相拉緊,最終倖免於難,斷堤因而被稱「救命石」,時有人拜祭。
光明網曾披露,風災過後,牛田洋到處浮茷芶憿A許多死後仍手挽茪漶A最多的有8個士兵手挽茪漶A怎麼也扳不開。他們是跳入決口組成人鏈,高喊「人在堤在」以身體對抗風浪的遇難士兵。
經過核實的553名遇難人員名字,就刻在七二八烈士紀念碑前的基座名錄暀W。紀念碑建在汕頭金平區勝隆社區後山,這個小山崗是牛田洋周邊最高點,可眺望他們捨身之地。
幾十年過去,中國經歷了一個從「戰勝自然」、「人定勝天」到「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過程。由於牛田洋圍逐漸被鹹水滲透侵浸,已不再種植水稻,約七成面積改為水產業;牛田洋圍大堤也非昔日可比,海堤外圍更形成廣東最長「海上綠色長城」。
圍堰填土再種植 紅樹林成防線
6年前,汕頭在牛田洋大堤外首創圍堰填土再種植的辦法,11公里水域種植18萬株紅樹林,成為抵禦颱風、暴潮}擊堤岸的「法寶」,牛田洋濕地還是中國三大候鳥遷徙目的地之一,高峰期棲息的候鳥水鳥達到10萬隻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