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數目新高 議員:效益未必正比 局方:顯港活力可靠便利 學者稱視乎產業分佈
【明報專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表示,截至上月本港有逾143萬間本地公司及約1.5萬間非香港公司,形容是「歷史新高」;新公司成立數字持續增長,繼續錄得淨增長,反映本港對企業是「充滿活力、可靠且便利的營商之地」。會計界議員黃俊碩稱,數目升幅僅追回疫前應有水平,未必與經濟效益成正比;而大部分新註冊公司大多是中小企,經濟效益未及大企業。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公司增加對本港經濟屬好消息,但對本港經濟效益視乎公司種類及產業分佈。
黃俊碩倡續引家族企業中東資金
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截至去年有14,826間非香港公司,至今年3月有14,932間。黃俊碩說,內地經濟仍處復蘇期,未見有內地公司大規模流向本港。他又說,公司來港成立原因各異,部分以公司名義持有物業、汽車及股票等,部分境外公司則為節省成本。他建議政府繼續吸引家族企業及中東資金來港,提供優質就業機會,以吸引更多人才來港;繼續發展多元產業及股市種類,相信有助吸引更多資金及帶動經濟氣氛。
財庫局昨在facebook稱,截至上月本港有逾143萬間本地公司及約1.5萬間非香港公司,但未提具體數字;翻查公司註冊處數字,本港截至1月有143.5萬間本地公司,其後略為下跌,截至3月有143.1萬間。財庫局又表示,新公司成立按月增約1.2萬間,較約7400間公司解散為多,淨增長約4600間,而上月淨增長為1039間;與此同時,4月提交破產呈請書及清盤呈請書的數字均錄得按月跌幅(詳見表)。財庫局又引述最新公布今年首季經濟數據,展望今年餘下時間應會錄得進一步增長,形容「經濟勢頭平穩向好,繼續注入新動力」。
中小企:月均60清盤屬高水平
早前公布的本港出口數據有增長,李兆波認為,出口表現佳受惠於內地經濟復蘇,未來發展視乎內地與其他國家政治佈局,但港元強勢加上利息高,仍不利消費及投資。他又說,金管局近期推出支援中小企措施,有助經營困難者「吊命」。
根據破產管理處數字,本港首4個月提交強制清盤呈請書數目介乎53至69份,較去年平均每月47份為多。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表示,月均60多份清盤呈請書屬相對高水平,而本港市面仍有不少待租舖位,反映中小企仍面臨嚴峻考驗,舉例新冠疫情期間生意較好的物流業,生意額較疫情時跌約七成。但他認為,非香港公司增加反映他們對本港的信心,料有助帶動對本地中小企產品及服務需求。
黃家和稱飲食業「漸有起色」
今年首季有約1123萬訪港旅客人次,較去年同期增1.5倍。旅遊界議員姚柏良形容,目前為止業界「穩守基本盤」,期望在政府積極舉辦盛事及會議下,暑假檔期可吸引更多遊客訪港。飲食業方面,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認為難逆轉港人北上習慣,但留意到近期本港飲食業「慢慢有起色」,相信隨着政府多舉辦盛事及招攬外資來港下,長遠有助提升業界生意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