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走路卸力護膝
香港男、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1和87歲,為全球最高的地區之一,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發現,香港長者愈來愈主動而且積極發展和維持老年健康,並希望「可以走得更穩、更遠、更輕鬆」,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及早保護膝關節。
文:符少娥(香港理工大學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及教授)
長壽的人,都希望健康地長壽。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老齡化定義為「發展和維持老年健康生活所需功能能力的過程」,當中功能能力是指「能做他們重視的事情」的能力。
過去兩年,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在11個公共屋h推行「賽馬會長者健膝360計劃」社區項目,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計劃內1027名自願參與者中,接近700人為60至80歲,280人為80歲以上,49人為90歲以上,最年長是104歲。項目中看到長者主動而且積極發展和維持更好的健康水平,而「走得更穩、更遠、更輕鬆」是長者重視的功能能力之一。要做到這點,必須有針對計劃,以保持或增進雙膝健康。
膝痛致心肺功能下降 關節退化警號
膝痛大大影響長者生活及健康,也是長者跌倒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5名長者同行就有1人膝痛;75歲或以上長者的話,2名同行就有1人膝痛。膝痛除了帶來疼痛,令走路或上落階梯緩慢外,還會導致心肺功能下降。膝痛也是膝關節退化的警號,膝關節退化是一個10年的過程,剛開始是間斷地膝痛,休息過後會緩解,這時是「康復窗口期 」;若不好好處理,軟骨會逐漸磨損,關節空間收窄,骨贅增生以至關節變形等病變會相繼發生,不但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生活小事如彎身拾物、走路也感困難,最終可能需要以手術更換人工關節。要預防及管理膝關節早期退化,才能行得穩、行得遠及行得輕鬆。
手臂僵硬上半身搖擺 增膝負荷
如何預防膝痛及避免退化?走路時膝關節負荷過大是導致疼痛的主因。走路是把雙腿交替地往前「擺動、落地、負重」,這套動作在孩提時跌跌碰碰中學會後,便變成不假思索的事情,但其實走每一步路都非常複雜。首先,從落地至負重,下肢必須保持平衡,讓膝蓋逐漸彎曲,從而「卸力」減少負荷。此外,擺動過程包括一條腿及另一側手臂向前移動,若做到全身協調,可以產生省力效果。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團隊研究顯示,前腿肌肉繃緊與力量不足,是導致膝關節早期退化的原因。而隨年長、肌肉減少、力量及柔軟度下降,膝關節「卸力」變得更差,導致膝關節負荷過大。另外,相當多長者走路時手臂僵硬,上半身像鐘擺般左右搖擺,不但導致走路費力,也增加膝關節負荷。因此臀部、大腿、小腿和腰背肌肉都需要有良好強度、靈活、柔軟和協調度,以減少膝關節負荷。
滿40歲 每10年肌肉流失8%
肌肉會隨茼~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的流失速度是每10年減少8%,70歲以後流失速度更為每10年減少15%。及早開始健膝健身運動,並持之以恆,能有效改善肌肉流失,保持強壯又靈活的肌肉,促進膝關節健康,降低跌倒風險,達到健康地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