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談誠信——人言真的可信?
【明報專訊】據教育局《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2021)指出,誠信既是個人修養,亦是資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了誠信,則所有的原則皆沒有方法確立。培養學生信守諾言,言行一致……除了能面對自己坦然無愧,也能與人建立互信,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可能有人說,我真誠,別人虛偽,豈非很「蝕底」?倘人人都這樣想,「鬥假」便會成為風尚,最「蝕底」的就是整個社會,不可不防。建立誠信,由個人做起,筆者相信同學不會「蝕底」。或最多,蝕頭賺尾,久而久之,重信用,一定可建立別人對我們的信心,既無愧於心,又贏得人心。
「誠信」漂流記
10多年前,內地有篇高考滿分作文,用故事、擬人法生動地寫下「誠信」的遭遇,值得一記。以下是文章的末段︰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時間老人。」
「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着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作者手法高明、有趣,令人反思,帶出積極的價值觀,難怪能獲滿分。
沒有誠信的賣柑者
古文方面,談誠信的例子,可引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的〈賣柑者言〉,第一段說︰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絮。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善於保藏柑子,歷經寒暑柑子也不會潰爛,拿出來依然光亮新鮮,質如碧玉,色如黃金燦爛。擺在市場上,柑子叫價比平常要高十倍,人們仍爭相購買。我(故事主角)買得一個,剖開它,好像有股煙味嗆入口鼻;檢視柑子內部,則乾枯得像破棉絮。
賣柑者分明欺詐,毫無誠信可言。柑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賣柑者反將價錢標高十倍,圖騙「水魚」,還理直氣壯。賣柑者諸多狡辯,竟以沒人投訴就是沒有問題開脫,更說人人皆互相欺騙,故他騙人,亦不應受良心責備。他的辯辭有欠邏輯,個人亦不加反思,只總結為「社會的錯」。很明顯,賣柑者應該是價值觀教育的重點對象。
■價值觀密碼
不止說「實」話,
更要做「實」事
信是會意字,不論是從「人」從「口」,或是從「人」從「言」,意思皆成立。有說是通過人的口傳遞資訊,故成「信」,此說亦客觀平實。但從價值觀教育而言,筆者更支持《說文》的說法,大學者許慎云「信,誠也」,同是指人言。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信」的本義是「說話誠實」,這個密碼令我們反思:說話要真誠,昨天今天明天,返璞歸真,自己能做到嗎?
孔子的遺訓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誠信隨時間漂流,也發生變化。最初很純樸,說的話都真誠可信;後來日漸複雜,弄虛作假的事隨之增加,失其本真。孔子大概也曾「中伏」,誤信人言,後來慢慢學乖了,除聽對方說什麼之外,也得觀其行為,看看是否言行一致。
■蒲葦
(資深中文科科主任、作家、教科書編者。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名譽顧問。作品包括《清蒲集》、《我要做中文老師》、《一本正經學成語》等。)
文:蒲葦
圖:melitas@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