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水」「核污水」爭議 彰顯中日韓立場角力
日本農林水產相野村哲郎因周四將政府一向說的「處理水」說成「污染水」而引起風波前,韓國政府周三為平抑國內抗議聲浪,考慮將他們認為易被誤解的「核污水」「正名」為「核處理水」。兩個例子皆反映,名稱或用語背後除了是立場的宣示,還彰顯不同陣營之間的角力。
研究福島核災的社會人類學家、加拿大魁北克城拉瓦爾大學學者博列里早前在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提到「排水」背後的語言之戰,指出日本小心翼翼塑造「排水」的敘事,如避說「傾倒」(dumping)而說「排放」(release),「核污染水」(nuclear-contaminated water)自然不提,取而代之是複雜難懂的「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水」(ALPS Treated Water)。博列里指日本試圖通過「技術策略語言」(technostrategic language ),即那些在面對風險時忽視特定現實、同時阻止表達特定價值的術語,作為管理核災後環境風險的特殊方式。
《紐約時報》周四的報道則指出,在一直反對日本「排水」的中國,社交平台上有許多抗議日本將核廢水排海的帖子,當中都用「核污染水」一詞,與中國政府和官媒一致。報道提到中國官方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環球電視網在多國的不同社交平台投放英語、德語、高棉語等的付費廣告,譴責日本「排水」。
虛假信息檢測公司Logically中國問題專家哈利哈蘭(Hamsini Hariharan)認為,這個全球範圍的努力,表明中國試圖將更多的國家拉入自己陣營。
他說:「重點不是來自日本的海鮮是否安全,這是中國在努力表明當前世界秩序存在缺陷。」(外交家/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