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12
    星期一

推印太少邊結盟 美偕盟友織網制華
成員逾「雙邊」效率勝「多邊」 可成中美角力新趨勢

[2023.06.12] 發表
被視為美國印太「少邊結盟」重要一環的AUKUS,今年3月在美國聖迭戈首度舉行峰會,圖為澳美英領袖在澳洲日後會獲得的同款核潛艇前舉行記者會。(資料圖片)

過去幾年,美國正加快更新印太同盟體系,應對其眼中的中國挑戰,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升級和「澳英美三方安全伙伴關係」(AUKUS)的建立正是典型。

兩者正好同中有異地體現華府的印太佈局思路:相同在於QUAD和AUKUS分別只有4國和3國參與,聚焦於有限議題,體現用「少邊主義」補充「雙邊主義」,以及由有限度「結盟」或伙伴關係來代替正式「同盟」的新方向,透過將同盟網絡化填補舊日「軸輻式」體系的不足;相異在於AUKUS多了一重連繫歐洲與印太盟友的眼界,北約涉足亞洲正是這路線的變奏。

無論QUAD、AUKUS還是北約涉足亞洲,在北京看來都是華府主導的敵意行為。有內地學者向本報指出,美國在印太地區採取的少邊結盟確具較強的解決問題潛力,北京一邊會對美方推動的少邊合作「保持高度警惕」,一邊或會仿效這套模式反制。換言之,中美戰略競爭或會催生「更多更複雜的少邊合作」,助推雙方角力和相互制衡。明報記者 周宏量、洪明超

冷戰美同盟佈局方式 歐洲亞太迥異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歐洲和亞太地區建立模式迥異的同盟體系。作為歐洲防衛的核心,北約(NATO)是由北美和歐洲多國組成的「多邊」(multilateral)軍事同盟,重點是北約第五條「集體防衛」條款:任何成員國受到武力攻擊等同全體成員國受襲,其他成員國會向直接受襲的盟邦施援。

在亞太地區,美國採取「軸輻式」(hub-and-spokes)同盟體系,即美國作為中心(軸)跟區內國家建立多個相互無甚聯繫的「雙邊」(bilateral)同盟或伙伴關係(輻)。美國自冷戰延續至今的條約盟友共5個:日本、韓國、澳洲、菲律賓和泰國。台灣是特殊例子,國府遷台後,1954年跟時有建交的美國訂立同盟條約,其後華府因改跟北京建交而將其廢除(1980年失效),但跟台北當局維持密切安全伙伴關係至今。

美國在亞洲僅有的多邊同盟「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由美、英、法、澳、菲、泰、紐和巴基斯坦在1954年建立)則失敗收場,在越戰結束後的1977年解散。

印太時代 美求填補軸輻體系不足

上述同盟架構在冷戰結束後大致延續。北約數度擴張,現待瑞典加入成員國將增至32個。美國與亞洲雙邊盟友經歷較沉寂時期後,奧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太」,特朗普政府以拉攏印度的「印太」概念取代「亞太」,現屆拜登政府延續並強調重視盟友,令美國的亞洲同盟體系出現「翻新」趨勢。

美推盟友雙邊涉美少邊合作

美國在印太時代的同盟架構仍建基於軸輻式體系,差異在於華府現推動盟友之間建立雙邊安全機制,以及涵蓋美國的三邊或四邊合作架構——即「少邊」(minilateral,又譯「小多邊」)模式:參與國家不止兩個(即非雙邊),數量之少又不足以用多邊來形容;這些合作模式並非正式和全面的同盟(alliance),而是針對特定議題或目標而設的結盟(alignment)。這種「少邊結盟」的最佳例子,是特朗普任內重啟的QUAD和拜登任內建立的AUKUS。

對於上述趨勢,有西方學者或官員稱之為「軸輻+」或「網絡化」,但最形象化比喻來自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及其麾下愛將杜如松(Rush Doshi)。二人獲任命前投書《外交事務》網站預告重整印太秩序策略,「美國應該鼓勵區內國家的全新軍事和情報伙伴關係,同時仍要深化那些美國可發揮重大作用的關係——即在眾所周知的美國為軸、盟友為輻的地區同盟體系中設置『輪胎』」。

兩廂情願合作 「輪胎」策略有收成

坎貝爾和杜如松前年1月上任後執行「輪胎」策略,去年2月白宮《印太戰略》文件指出,為求區內跟盟友和伙伴建立「集體能力」,美國「支持和賦權盟友和伙伴自行承擔地區領導地位」,「並安排彈性的小集團以集中我方集體強項——尤其是通過QUAD,來應對這時代的決定性議題」。

上述工作如今漸見「收成」(見表)。AUKUS今年3月舉行首場峰會,其間正式公布核潛艇項目合作細節。美日澳、美日菲、美日韓等三邊合作逐漸成形,美日菲的海岸防衛隊6月1日起首度舉行南海聯合巡邏演習。美日澳菲趁本月初香格里拉對話間隙首辦4國防長會議,反映菲擬加強對美日澳的關係。

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學系榮休教授賈殷(Purnendra Jain)向本報形容,日澳是美國亞洲同盟體系的北、南兩「錨」,這點現未改變,但志同道合國家的網絡同時在區內擴展,QUAD是最主要例子——即使印度跟其他成員國無同盟關係也可參與。他解釋,較大型的多邊機構如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以至某程度上的聯合國等,因無力化解具挑戰和迫切性的議題而漸失影響力,促使少邊主義成為日益重要的外交模式。

賈殷這名來自印度、任教於澳洲的研究日本專家,以日本及澳洲為例,指日、澳兩國意識到作為同盟領袖的美國,其力量和影響力正在下降,因此當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熱中於引入印、澳等志同道合國家進入日方戰略軌道,為東京擴展美國以外的戰略或軍事聯繫,並為現任日揆岸田文雄大致上跟隨。

庫珀:美推歐亞盟友合作過程難

美國又促進歐洲和亞洲盟友的連繫,藉此連結「歐洲-大西洋」和印太兩個戰略區域:在AUKUS以外,北約去年邀日韓澳紐4個印太伙伴的領袖參與峰會擴大會議、今年傳出探討在東京開設亞洲首個聯絡處都是例子。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庫珀(Zack Cooper)向本報說,歐洲與亞洲兩個區域「仍是分隔,但愈來愈相互連接」。他指美國推動歐、亞盟友合作會是「困難過程」,現時仍只在起步階段。

考慮台海局勢 印太部署矛頭指中國

拜登政府在《印太戰略》文件不諱言,美國加強關注印太,部分出於區內面對「尤其是來自中國」巨大挑戰。區內各國也有類似合作動機,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東南亞項目主任波林(Greg Poling)向本報稱,過去幾年區內三邊及其他少邊伙伴關係的演化,是出於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共同焦慮,包括中方在海上和經濟領域等的「脅迫」。

這些國家未必像美國般重視台海局勢。波林形容台灣是各國與華府加強合作的其一動機,「但對上述大部分伙伴關係來說不是最重要」。庫珀也不認為美國同盟網絡化會特別對台灣有大幫助,因台海威懾仍主要視乎台北、華府以至也許還有東京的行動,其餘同盟重整工作未必有重要威懾作用,但緊急狀况下仍可能助維持美國武力存在。

然而,從個別最受矚目的印太合作項目看,台灣顯然仍是美國焦點,例如菲律賓4月公布4個新增美軍未來基地選址,有3個位處呂宋島北端,直面該國最北部島群跟台灣本島之間的巴士海峽,被解讀為有助美軍應對台海突變。

AUKUS核潛艇項目是另一例子:核動力潛艇續航力更強,據美國智庫估算從澳洲西部珀斯軍港出發,可在常規潛艇無法抵達的台灣以南海域停留逾70天。香港嶺南大學政府與國際事務學系教授張泊匯向本報指出,美國在區內推動的新安全合作中,唯有AUKUS核潛艇項目能對地區力量平衡產生真正影響,其餘包括QUAD都幾乎只具象徵效果。

「少邊」具潛力 華學者指北京或仿效

中國清楚美國印太同盟新佈局的針對性,這從外交體系回應可見一斑。2020年10月時任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曾炮轟美國「印太戰略」事實上是「以『美日印澳』四國機制(按:指QUAD)為依託,企圖構建所謂印太版的新『北約』」。到AUKUS核潛艇計劃2021年9月首次公布,王毅則警告其「五重危害」,包括製造核擴散風險、誘發新一輪軍備競賽、損害地區繁榮穩定、破壞東南亞無核區建設和引致冷戰思維回潮。對北約涉足亞洲,中國外交部強調亞洲不是北大西洋地理範疇,也不需要建立所謂「亞太版北約」,批評北約「執著東進亞太、干預地區事務、挑動陣營對抗」。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祁懷高向本報表示,美國印太戰略的目標是聯合日本、澳洲、菲律賓和印度尋求對該地區的海上控制,並把中國的對外戰略發展封鎖在歐亞大陸上,但中方自視為「海陸兼備」的國家,其戰略是從周邊海域發展,以保有自身利益。祁懷高認為,美國推動少邊合作,動機是積極制衡中國,背景有三:(一)美國權力優勢被弱化和稀釋,即從冷戰結束時的單極霸權到21世紀出現的美國「單極弱化」;(二)21世紀以來,亞太地區體系出現了多節點網絡,美國使用少邊主義來力推其同盟體系網絡化轉型;(三)隨着全球化進程受挫,多邊主義進程也遭遇挫折,少邊主義興起。他解釋,少邊主義有效之處在於成員上多於雙邊主義,運作上規避多邊主義的低效率缺陷,「少邊主義具有高效率、功能性、靈活性和排外性特點,這使得其具有較強解決問題的潛力」。

祁懷高表示,中國將對美國推動的AUKUS和QUAD少邊合作「保持高度警惕」,但同時「也可能會考慮(跟中方)志同道合的國家也開展少邊合作」。他總結道:「如果中美戰略競爭進一步加劇,不排除出現更多更複雜的少邊合作。在國際格局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少邊合作有可能進一步助推大國權力競爭和相互制衡。」

更多國際要聞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