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懶人包:慢性病管理計劃
【明報專訊】各區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正推行慢性疾病管理計劃,政府資助市民到私家醫生接受指定慢性病檢查。惟相關資助僅涵蓋兩次診症,其後需自付診金及藥費,被指影響市民參與意欲。
資助兩次診症不包藥 患者要求轉回公院
醫衛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共7.02萬人次參與各地區康健中心的慢性疾病管理計劃。計劃資助市民到私家醫生接受糖尿病、高血壓及肌肉骨骼疾病檢查,合共兩次診症及一次化驗。病人可接受初步診斷及抽血等檢驗,醫生再評估化驗報告,如有需要可處方藥物,患者另可獲資助接受個別醫療服務。政府的診金資助為250元,市民只需付扣除資助後的金額,至於化驗費和其他醫療服務的收費則劃一150元。
《明報》翻查各區地區康健中心的醫生名單,發現扣除資助後大多免費診斷,但部分醫生收費較高,扣除資助最貴收550元,涉一間心臟科專科診所。
屯門地區康健中心總護理經理卓衛稱,政府只資助兩次診症,覆診及藥物須自費,令不少患者要求轉介醫管局專科門診。參與中西區和南區計劃的家庭醫生林永和免費診症,每月約100名轉介病人求診,反應熱烈。林永和稱,若病人考慮經濟能力後要求轉回醫管局,「都好難拒絕」。
下季推新計劃擬半價資助 業界盼涵藥費
2023年第三季推行的「慢性病共治計劃」將取代現行的「慢性疾病管理計劃」,地區康健中心會識別高血壓和糖尿病高風險者,轉介家庭醫生等私營界別跟進。政府擬資助一半檢查和治理費,詳情待公布。行政會議成員、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林正財認為,日後可續允許醫生自由定價,毋須統一或設上限,但相信資助不按醫生收費計算,而以市價一半釐定劃一資助額,以免不公。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李國棟稱,以往醫管局公私營協作計劃要由私家醫生承擔藥費,可用藥物受局限,認為未來政府資助須包括部分藥費。他稱當局正與藥劑師商議,相信推出計劃時有社區藥房配合,可進一步降低藥費。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同資助額封頂,惟意味受資助範圍會設限,倡政府小心劃界,否則影響吸引力。彭另建議制定KPI(關鍵績效指標)及增加數據透明度。營運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的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主席周奕希稱,確診長期病患要「睇一世」,不同私醫藥物質素和價格可差很遠,建議日後政府「策略採購統籌處」統一訂購,提供價格相宜又有質素保證的藥物。
■Quicktake
? 慢性疾病管理計劃資助市民兩次診症,其後覆診及藥物須自費,大部分病人因費用問題要求轉介醫管局
? 2023年第三季推行的「慢性病共治計劃」,政府擬資助一半檢查和治理費,業界建議資助部分藥費
■思考題
規劃基層醫療發展對提升社會的公共衛生有多重要?解釋你的答案。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