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睇ChatGPT? 無法取代醫生
病魔來襲,你第一時間會怎做?不少人會上網在搜尋器上找病症的資料如病徵、患病原因、治療方法等。近期爆紅的AI聊天機械人ChatGPT,更成為病人問症「新寵」。比起以往在搜尋器輸入關鍵字然後彈出海量資訊,聊天機械人的回答似乎更加精準到位。ChatGPT能否診症開藥,挑戰醫生的地位呢?
文:楊玉珠
ChatGPT未來可否取代醫生的工作?話題引起醫學界關注。香港醫學會副會長、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沛然也密切留意ChatGPT發展,認為它雖然已推出至GPT-4版本,但依然集中在文字編輯階段,預計將來的發展方向也維持如此。「你可以叫ChatGPT寫醫學論文,但要它做邏輯推論相信仍較困難。」
醫生看診是用科學排除方法。陳沛然舉例,一名病人發燒、喉嚨痛,加上有些周身骨痛,可能是患上流感,亦可能是新冠病毒。醫生問症時,會通過與病人溝通和觀察徵狀,判斷對方患哪種病症的成數較高,再建議病人要做哪些檢查,是否需要抽血、掃描等。AI或ChatGPT在這方面應該難以做到。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聯席總監劉善雅也表示,不少巿民出現病徵後,會先上網找資料,現在甚至會使用ChatGPT;但相信病人仍會較信賴由一個真人、具專業訓練的醫生所提供的專業意見,「看病不止單單講解病徵,很多時還需要醫生觀察,ChatGPT暫時未做到這點,除非將來加上鏡頭分析的功能」。
面對面安撫、溝通 AI難做到
劉善雅進一步解釋,醫生需要為病人作出一些判斷,包括處方什麼藥物,是否需要安排檢查或手術等。由醫生提供這些跟進工作,現時仍是最有效的方式,「ChatGPT可提供疾病資訊給病人,但難以取代醫生」。醫護和病人是具有人情味的關係,在治療過程中還包括安撫病人和家屬,而非單單提供疾病的資訊和治療,「當有病時,有一個人面對面和你解釋,人與人的溝通仍是最有效」。
健康管家機械人 減醫護工作
雖然ChatGPT暫時難取代醫生,但它仍有助醫學界發展,在病人康復過程中亦能扮演輔助角色。醫療發展方面,劉善雅指出利用AI大數據來分析影像已趨普遍,中大醫學院亦有建立內部chatbot(聊天機械人),幫助醫科生溫習,包括熟習人體組織、器官位置及解剖程序等;輔助病人方面,外國已有機械人產品,能陪伴獨居長者聊天,提醒病人宜忌事項,提醒準時做復康運動等。惟香港暫時未引入這類機械人,因需要加入廣東話或其他方言,涉及成本問題。如果ChatGPT等人工智能在將來加入一些程式,協助不同病人在復康過程中加強健康管理,如提醒吃藥、傷口處理、藥物注射等,由AI處理有助減輕醫護的工作,對病人也有裨益。
利用互聯網或聊天機械人問症雖是大趨勢,但陳沛然指出,Google或ChatGPT提供的資訊有很多「雜音」(noise),當中有真有假,準確或是不準確,病人最大難處是如何辨識「雜音」。醫生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幫病人篩走這些雜音,以減低疑慮,「ChatGPT不是走科學方向,主要是處理文書工作,例如翻譯。它處理法律文書工作會很擅長,但高階的工作,例如會計師決定哪些項目要入帳或撇帳,律師如何善用法律為當事人辯護,尋求最大的法律利益,這些AI暫時都難做到」。
有負面情緒 提防愈chat愈鬱
陳沛然認為ChatGPT取代醫生或人類的說法是「講大驉v,但用作工具來善用,比如是Word、Excel等電腦軟件,可協助人類在工作上更方便快捷;故被取代的會是那些不能善用AI或ChatGPT的人,未能掌握最新科技者總是最容易被淘汰。
劉善雅提醒,病人使用聊天機械人時會出現bias(傾向),就如其他社交媒體一樣,會因應瀏覽紀錄,提供一些用家常看或喜歡的廣告、新聞等。有負面情緒的人或抑鬱症患者使用聊天機械人,可能容易出現更負面的資訊,令負面情緒進一步惡化。上月外電報道,比利時一名男子據指與聊天機械人頻繁地談論氣候變化問題,懷疑因憂慮加深而自殺。在這不幸消息發生前,歐盟正準備草擬《人工智能法》,規範人工智能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