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棕地研究質疑:北都基建、濕地重劃 加劇先破壞後發展
【明報專訊】政府於《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收回新界北700公頃私人濕地和魚塘,並增設南生圍、三寶樹和蠔殼圍3個濕地公園。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今年7至11月研究發現,最新在各類保育區的棕地面積達167.1公頃,較去年增約5.2公頃,其中保護區內約40%新增棕地均位於濕地保育區(見表),包括位於天水圍、濕地公園以南一帶,其中近盛屋村棕地面積在3個月內由0.5公頃擴張逾倍,至1.3公頃。團體又發現,位於擬建濕地公園範圍的蠔殼圍亦有綠地被剷,棕地面積達0.5公頃。
綠色和平表示,保護區新增棕地範圍橫跨北都擬建濕地公園的擴展部分,由於政府有意為濕地「重新劃界」,並擬在南生圍興建北都公路,質疑交通基建引致棕地擴張;同時變相鼓勵私人地主「先破壞後發展」,令生態系統面臨危機。
保育區內棕地167公頃 年增5.2
綠色和平又稱,位於現有濕地公園以南、近橫洲配水庫一帶過去一年不斷新增棕地,並自去年7月至今年8月新增一幅呈長方形的棕地;同時附近一幅綠地亦被剷成呈橢圓形棕地,接通東南面以外、近盛屋村的另一幅新增棕地,該幅棕地面積更於過去3個月擴張逾倍,至1.3公頃。
團體稱,城規會曾於2014年做「蠔殼圍生態實地調查」,確定蠔殼圍一帶魚塘及沼澤的生態價值,並以「防患未然」的方法保護現有魚塘及其生態功能,將該處濕地劃作濕地保育區。但團體最新發現,位於濕地保育區邊界的蠔殼圍有植被於今年3月被剷,並沿濕地保育區的界線擴張;至今年7月,該地已被剷成泥地,棕地面積達0.5公頃。
規劃署曾茷黕_原狀 過限期仍泥地
團體續稱,根據規劃署執行管制紀錄,署方曾分別於今年4月及5月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及恢復原狀通知書,要求地主於同年8月10日前移除殘餘物、填料及重新種草,但據今年10月的航拍圖,該處仍為泥地,即未遵從規劃署指令。
政府擬重新劃分濕地保育區和濕地緩衝區,並釋出部分土地發展,同時擬帶頭在南生圍一帶發展「三鐵三路」,路線或與擬議的濕地保育公園及濕地緩衝區有重疊。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認為,政府對保育濕地緩衝區及保育區態度模糊,予人感覺濕地需為交通基建「讓路」,加上部門執法不力(見另稿),令地主為搶先破壞濕地保育區附近土地,實行「先破壞後發展」,企圖降低用地生態價值,以為日後「劃界」鋪路,務求將持有土地剔出保育範圍,以便日後作私人發展。
發展局:部分獲規劃許可 將查餘下個案
發展局及規劃署綜合回覆查詢稱,位於發展區內的11幅棕地都有發展時間表,但會分階段進行。至於發展區以外的24幅棕地,大部分已納入進行中的規劃研究,長遠將發展成房屋或其他用途,並按研究結果和發展時間表清理棕地作業。
發展局續稱,上述棕地部分位處適合棕地作業的規劃用途地帶,部分已獲規劃許可或是之前已存在的用途,將調查餘下的懷疑個案;對於違法棕地作業,不論是位於發展區以內或以外,當局都會採取積極執管行動,而保育地帶尤屬執管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