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篇章
【明報專訊】■題目
1. 本文以什麼方法起筆?(2分)
A. 設下懸念,吸引讀者
B. 開門見山,下筆立論
C. 記述經歷,引入主題
D. 提出疑問,引人反思
A ○
B ○
C ○
D ○
2. 試判斷以下陳述:(4分)
(i)作者很感謝甄老師在小學入學試時取錄了他。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ii)作者因甄老師要求他留堂做勞作而憤憤不平。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3. 在第8段,作者引用古人的話語,旨在說明什麼?(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下引文是運用了明喻、暗喻或借喻?還是三者皆非?(2 分)
(i)考試就如踢足球要射十二碼分勝負的制度,你說它不公平、靠運氣、折磨球員,再多的批評,可是數十年來,我們就是想不到取代它的方法。(第6段)
□明喻
□暗喻
□借喻
□三者皆非
(ii)最重要是「願賭服輸」,似葉生如此着緊科名,就要有因此積憤而亡的準備;你若選擇笑傲考場,則更需具備處處碰壁的氣魄胸襟。(第10段)
□明喻
□暗喻
□借喻
□三者皆非
5. 作者在第8段及第10段均提及蒲松齡,試分別說明作者的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綜合全文,分析作者認為考試是「必須的罪惡」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以什麼方法收結?(2分)
A. 總結全文,歸納主題
B. 首尾呼應,照應標題
C. 有感而發,諷刺時弊
D. 發出期許,展望未來
A○
B ○
C ○
D ○
■賞析
潘步釗〈考試的傳說〉——從作品的篇名說起
〈考試的傳說〉以「考試」入題,提出個人對考試的見解,潘步釗採取「兼而論之」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切入,引發讀者對命題的深入思考。
「考試」本是古往今來莘莘學子的夢魘,如此觸目驚心的主題,難免令人望而生畏。潘步釗論說時,未有開門見山、下筆立論,嚴肅地說理,而是輕鬆地從一件童年瑣事說起——關於他第一次考試的傳說。「傳說」,即流傳在民間,關於某人、某事的敘述。內容口耳相傳,疑幻似真,因具存疑成分,反增添神秘色彩和吸引力。他以個人「有驚無險」的親身經歷引入,相對年代久遠的史例,更為「平易近人」。
不過,考評局曾批評考生的下品文章「側重敍述個人經歷」以致見解模糊,而潘步釗所記的「傳說」,並非無的放矢,而是以小見大。根據母親的轉述,如不是甄老師臨時把原來的紙筆考試改為口試,潘步釗即不戰而潰——實「非戰之罪也」! 他回首往事,喟然嘆曰:「說到底,她為我進行了人生第一場學術評考,而且取得成功,予我數十年來,在考場並不常有的公道評價。」潘步釗在文中直言他向來在公開試成績中等,歷盡驚濤駭浪,再萬轉千迴,才取得學位。他記述孩童瑣事不是為了緬懷過去,而是隱晦地指出「公道評價」原來並不常有,當年的成功不過是偶然。即使考試已經是當下最公平的制度,但古時蒲松齡科場失意,懷才不遇,今天自己不擅考試,嘗盡苦頭,可見對於考試,實在不必過分執著,一個人的成敗亦絕非一場考試能論斷。由此可見,潘步釗在文首敘述的往事與本文的中心論點遙遙呼應,足見本文嚴密精到。
此外,甄老師的做法尤其耐人尋味,叫人深思何謂「公平」——以同一標準、方式去判別高下,就是公平嗎?這次入學試,對潘步釗而言是公道的,因能準確地評核其能力,達到篩選人才的目的;對其他以紙筆考試的學生而言,卻又有失公允,因為老師沒有一視同仁。或許有人會讚揚甄老師靈活變通,以學生為本,亦可能有人批評她徇私,對其他學生不公。原來考試是「死」的,人卻是「生」的,考官如何操作,考生如何應對,世人如何評價,「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態度和選擇」。身為讀者,亦可進一步深思,在今天講究多元和對學習回饋的評估,又是否容許考官如甄老師般隨機而變?抑或潘步釗的經歷,已經變成一個古老的傳說?
黃慧琦--現職中學教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深信文字的力量。
顧問教師:黃慧琦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