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21
    星期五

字學中文:行行出狀元

[2022.10.21] 發表

【明報專訊】狀元是從前指科舉中考獲第一名的人,但原來「第一名」不止一人!因為在科舉考試之外,還有很多人在其他方面有出色的表現,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各人的專長領域都有成為狀元的可能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指各行各業都有出色的人才。就像學生雖然在某些科目表現不好,但在其他科目或興趣上表現出色,也有機會當上狀元呢!傳統有所謂「士、農、工、商」四大職業,分別指讀書從政、務農、工匠及商人,各範疇皆有非同凡響的表表者。

【士】

爭取機會——毛遂

戰國時代各國想盡辦法擴大勢力,或保護國土不被吞併,「養士」的風氣盛行。當時王公貴族禮待學識之士,並招攬款待他們吃喝,當國家有需要時,便請他們出謀獻策。著名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及楚國春申君,就以養士多而聞名。

趙國平原君前往楚國游說前,要選出多名「士」同行,最後還有一個名額未有人選定案。這時候名叫毛遂的人自薦,他認為自己能夠勝任。平原君不信任他:「將錐子放在袋中,尖銳處一定會露出,但為什麼我沒有見到呢?」意思是有能力、具鋒芒的人一定會為人所見,可是平原君卻對毛遂沒有印象。毛遂充滿自信回答:「因為我今天才說要把自己放進袋子,如果早放,你肯定一早看見。」後來平原君果然靠毛遂的膽識與智慧,成功說服楚考烈王,完成使命!這件事成了經典佳話,更成為兩個後人常用的成語「脫穎而出」及「毛遂自薦」,前者是從錐子的比喻引伸,形容人具比其他人出色的能力;後者形容有信心的人,向別人自薦。

【農】

不讓人餓死的知識——賈思勰

賈思勰是北魏非常有名的農學家,他寫了一本巨著《齊民要術》,中國農業科學院保存了其中一個流傳的版本,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百科全書。該版本中一句「一農不耕,民有飢者」,意思是只要有農夫不耕作,就會有人飢餓,因此賈思勰按自己對務農的知識,整理成書,記錄耕作技術,例如講述如何種米種瓜等。

【工】

自己動手做——魯班

工匠的代表人物非魯班莫屬。他是春秋時代的人,本姓公輸,原名公輸班,因為是魯國人,所以大家稱他魯班。傳說他製作過不少工具,例如量度用的曲尺,又稱「魯班尺」;用木製成風箏,稱「木鳶」;設計可以移動的雲梯……香港西環有一級歷史建築「魯班先師廟」,就供奉着他呢!

【商】

商人的榜樣——端木子貢

端木子貢是有名的經商奇才,也是孔子的學生。現在離世商人的輓額上寫有「端木遺風」,以讚揚商人有子貢的經商之才,也繼承了他的仁德,因為口才佳的端木子貢除了精於做生意,對品德也有所要求。他曾問孔子:「如果富貴的人不驕傲狂妄、貧窮的人也不向別人奉承,是不是已經可以呢?」孔子回答他:「可以,不過富有而待人有禮,窮但樂於聽道更好。」在孔子離世後,學生原憲(即子思)在草堆、沼澤區附近過貧困的生活,端木子貢穿著華麗、具排場的前往看望,當他看見原憲衣服破舊,便問他是不是病了。原憲答:「沒有錢的人叫貧,學了德行卻沒有實踐才叫病,我是貧而不是病。」端木子貢知道自己失言冒犯了他人,為自己言行感到羞恥慚愧呢!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507期]

更多教育
語文小錦囊:代入別人的失意
【明報專訊】大家在擅長的領域中付出努力,自然想有好成績,然而狀元只有一位,當你知道自己不是狀元,會感到沮喪嗎?台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以唐代詩人... 詳情
機智小孩:東漢高士——徐稚
【明報專訊】■徐稚救樹 相傳徐稚與太原人郭林宗交遊往來,該人雖有學識卻比較迷信。有一天,徐稚到郭林宗家裏玩,正好碰見他在院子裏指揮工匠...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