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展寰稱盡縮環評時間 將訂詳盡生態調查指引
【明報專訊】涉興建1.2萬伙公營房屋單位的粉嶺高球場環評報告尚未獲環境諮詢委員會通過,土木工程拓展署需補做為期7個月的生態調查,環諮會最快明年4月續議。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昨日在商台《政經星期六》表示,事件反映環評有加快速度的空間,故政府將檢視環評程序,並以簡化及標準化形式,盡量縮短時間,同時將為生態調查提供詳盡指引,以免再次出現補交資料的事件。他強調此舉並非犧牲環評研究水平,亦不是為建屋犧牲環境生態。
冀改「被動式保育」免荒廢
謝展寰稱,部分環諮會成員認為高球場環評報告內有關生態調查的資料未夠詳盡,但未有委員認為要否決報告,故認為可透過檢討環評做法,改善情况。高球場環評一事引起發展與保育的討論,他認為以往保育方法有「好大問題」,並希望能找到方法做到保育與發展並存。他說,過往保育主要透過規劃地方為保育區,但實際效果卻是該地方或因無人管理而被荒廢,舉例南生圍無人管理,導致魚塘乾涸不利生物發展,因此希望改變「被動式保育」。他形容保育目的並非圈地,而是希望增加物種數量。
謝展寰又以「北部都會區」為例,認為若能修復濕地再作適當管理,形成一個較大及能延續的濕地保護區,相信對生態更有好處,目前漁護署正準備聘請顧問,就新的濕地保護區做研究,估計明年底完成。他預計未來新濕地保護區邊界將改變,並提出「積極保育」方式,集中找出需重點保護的地方,外圍地方則未必納入新保護區範圍,以便發展。他認為此為好的方向,同時做到發展及保育。他又相信修復濕地後,面積對比目前不會減少。
稱綠化地帶非為保育
發展局研適合發展否
早前特首李家超稱政府會聚焦發展現有土地來源,包括16,000公頃綠化地帶。謝展寰表示,綠化地帶的本意並非保育,部分綠化地帶位處保護區或郊野公園附近,發展局正研究每幅用地是否合適,而環境及生態局則會就發展項目作環境方面的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