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16
    星期六

中藥針灸 生活調攝
養血益肝腎 改善頭搖手腳震

[2022.07.16] 發表
中老年人出現不自主的手足微顫或頭搖,中醫認為是氣血陰陽虧虛,陰津精血不足,相當於西醫的柏金遜病。

有中老年人受「震顫」困擾,輕則出現不自主的手足微顫或頭搖,重則肢體在靜止時顫動不已、動作遲緩、全身僵硬拘急,影響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中醫認為出現在中老年的震顫本在氣血陰陽虧虛,陰津精血不足,標在風、火、痰、瘀為患。治療方面需要補益氣血和滋養肝腎,配合熄風、清熱、化痰、逐瘀。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本病相當於西醫的「柏金遜病」,發病高峰在60至70歲之間,大部分為原發性,西醫病理認為與腦內神經功能受損有關,引致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中醫認為隨茼~齡增長,氣血陰精逐漸虧虛,如加上長期嗜食肥甘厚味,或情志過極,或操勞過度,引致痰濕蘊結、肝鬱化火、陰虛風動,便容易出現肢體顫抖、僵硬、動作遲緩乏力等問題,證屬本虛標實。

可致呆滯健忘認知障礙

具體辨證方面,中醫要根據患者實際情G表現及病史,結合望聞問切、觀舌診脈,綜合判斷。《黃帝內經》認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風性主動,以身體不自主抖動、容易抽筋、口乾、易煩躁為主要病徵的患者,為虛風內動,由於血虛、陰精不足,遂導致陰不潛陽,血不養筋,出現肝風內竄。

?以肢體麻痹震顫、動作不靈活、頭暈目眩、胸悶、口黏、痰多、舌苔厚膩為主要病徵者,為痰濕內聚,鬱久化熱,導致痰熱動風。

?以身體顫動、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色淡、舌體胖大為主要表現者,屬於氣血虧虛,筋脈失養。

?以身體顫動、僵硬拘急、表情生硬、畏寒肢冷、大便秘結為主要表現者,為陽氣虛衰、筋脈瘀阻。

若精血虧虛到了後期嚴重的階段,髓海空虛,患者可能出現精神呆滯、健忘、判斷力及反應下降等認知障礙問題。

中藥標本兼顧 益氣驅風除痰

中藥治療方面,臨H治療策略強調標本兼顧,尤以固本為要。在固本方面宜益氣、養血、滋補肝腎,常用藥包括黃、黨參、熟地黃、白芍、桑寄生、枸杞子等。臨H治療中老年人出現震顫的常用中藥補益方劑,包括人參養榮湯、大定風珠、左歸丸、金匱腎氣丸。

另一方面可根據需要祛邪,藉此減輕症狀,如使用有驅風作用的天麻、u藤;有清熱作用的菊花、黃芩;有化痰作用的膽南星、半夏;有祛瘀作用的丹參、桃仁。如震顫患者肌肉僵硬拘急,中醫治療可配合活血熄風止痙,常用藥有僵蠶、地龍、木瓜。便秘患者可配合增液潤腸和行氣,常用藥如柏子仁、火麻仁、瓜蔞仁等。

針灸補益扶正 增肝脾腎功能

針灸治療方面,體針療法常用腧穴包括百會、前頂、風池、風府、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衝。在針灸操作時可採用毫針刺,平補平瀉手法,以補益扶正為重點,增進肝、脾、腎三臟的功能,益氣養陰。其他特色針法方面,包括頭針對側的舞蹈震顫控制區、平衡區、運動區、感覺區,例如左邊手腳有問題,針右邊頭部的舞蹈震顫控制區;可改善患者的運動、感覺、身體協調功能。

有研究指出運用中藥、針灸等中醫治療方法能有效減輕震顫患者的臨H症狀,包括身體震抖、運動遲緩、肢體僵硬等問題,提高生活質素,兼可穩定病情,防止或延緩病情惡化。中醫療法的介入亦可強化西醫療法的效果,具體包括增強西藥的敏感度、提高西藥的效力、減輕西藥的副作用等。

更多 健康醫事
《雷神奇俠4》笑中感人
繼《雷神奇俠3:諸神黃昏》後,再由新西蘭鬼才導演泰格韋替替(Taika Waititi)執導的《雷神奇俠4︰愛與雷霆》(Thor : Lov...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