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時政一周:貿發局調查:疫後展覽 線上難代線下
【明報專訊】上月24日結束的廣交會,因廣東省疫情爆發而由去年10月的「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重回網上展覽。自2020年以來,受疫情起起伏伏影響,全球多個展覽只能游走於實體與網上方式舉行;香港貿發局上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受訪買家於疫情以來使用過線上採購平台及參加網上展會,但有六成買家仍屬意透過實體或混合展覽採購。
《B2B線上採購:疫後買家行為研究》調查由貿發局委託獨立調查機構益普索(Ipsos)於去年5月至10月所做,訪問了593名主要來自東盟、澳洲、歐洲、美國及中國等地的國際買家,旨在了解他們對疫情出現後國際採購模式趨勢的看法。
調查顯示,93%受訪買家過去一年曾使用線上採購平台,另有85.5%受訪買家參加過網上展覽。雖然疫情曾令全球多國停擺,經濟下滑及物流受阻,但有四成買家表示,疫情爆發以來,他們在線上採購平台接觸到更多供應商,採購產品種類亦更多。調查亦發現,由於疫下採購時間變長、運輸成本上漲,不少買家選擇提高每次採購的貨量和金額。「過去,從上海付運到倫敦,我們支付大約3000美元租用一個20呎貨櫃。兩周前,我們要花費9000美元。」報告引述一名來自歐洲的醫保產品買家說。
線上採購利尋新供應商 最怕無法親身睇貨
為何使用線上採購平台?調查顯示出三大因素,「希望尋找新的供應商和作出查詢」為最主要。然而,受訪買家也認為,使用線上採購平台的最大憂慮是無法親自查看產品,比例達61%;其次是顧慮詐騙風險及覺得平台可提供的產品細節及圖片欠充分。有來自法國的文具買家稱,網上展會帶來一些棘手問題,例如選擇材料時要親手觸摸,某類混合材料「不觸摸實物,就不會知道感覺如何」。
另一邊廂,就算疫情阻礙實體展舉行,但買家仍最傾向這種採購模式。調查顯示,有63%買家稱待國際出行限制解除後,他們更屬意透過實體展覽採購;59%買家則傾向通過混合展覽採購,尤以中國和東盟買家最熱中。疫後仍較傾向網上展覽及線上採購平台的買家,比例則分別為37%及21%。調查還顯示,與喜歡實體或網上展會的買家相比,喜歡混合展會的買家每張訂單的平均金額較大機會更高(5萬至10萬美元以上)。
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調查反映,疫情令許多行業致力舉辦網上展覽,以加強國際買家和供應商的聯繫,活動頗受業界歡迎,更多買家選擇線上採購。雖然根據調查,買家對使用線上採購平台的整體效率評分平均達7.4分(10分為滿分),顯示他們認為線上採購整體上有效,但難以仔細檢查樣品及供應商認證等問題仍是缺點。
兩者各有好處 混合展會料成大勢
范婉兒指出,雖然國際買家因為現實需要而接受網上展覽,同時亦可減少參加實體展覽所需的差旅費用,但普遍共識仍然是實體展覽不會因此被取代——實體及網上展會各有好處,結合兩者的混合展會將是國際買家的另一選擇,未來實體展會及混合展會是大勢所趨,兩者可相輔相成。
她又補充,混合展會如能在輕鬆索取參展商資訊、即時通訊、檔案共用和名片分享,以及人工智能推薦產品、虛擬會議、研討會直播等功能強化,更能滿足買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