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會:百業遭重創 復蘇挑戰多
許錦松會長偕9理事訪本報
【明報專訊】加拿大華商會會長許錦松博士昨日下午率領理事會9名成員到訪《明報》,與加西版總編輯林漢強討論疫情下各行各業面對的經營挑戰。會長許錦松博士表示,華商會於1989年成立,至今已有33年歷史,每位理事都來自不同行業,希望集結華裔商人的力量貢獻社會。
從事旅遊業20年的華商會副會長徐學明表示,疫情下業內不少員工已經轉行,甚或有更好的發展方向,因此到疫情緩和、旅遊業逐漸重啟時,往往面臨招聘困難。他本身也是太古廣場業委,一名原本在旅行社負責機票事務的員工,因疫情關係改到廣場擔任行政助理,因市況好轉又再投身旅遊業,獲華人及白人公司爭相招聘,工資也水漲船高,甚至擔任經理級的職位。
他的旅行社主要接待亞洲旅客,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因為這些旅客通常是長假期才過來,所以會最少提早三至四個月預訂機票及酒店,但因當地疫情未平息而無法外出旅遊,「正常這個時候已經訂好全年接下來的東西,但現在仍然是空的」。
他指經歷過沙士(SARS)及美國911恐襲,雖然曾有些分店需要關閉,但溫哥華業務很快便反彈,「沒試過拖這麼久」。他又指政府提供的救濟不足,遭受重創的旅遊業距離復蘇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幸好疫情前他已把巴士盡量賣掉,而且沒有租金壓力,「否則可能永遠消失」。
飲食業同樣受疫情嚴重打擊,華商會理事兼紫荊閣老闆之一的江雨薇表示,從事飲食業已經28年,經歷過金融風暴和沙士,當時市況雖然差但幾個月便過去,「從來未試過今時今日這樣惡劣的環境」,更以「慘」來形容過去兩年經歷,因政府曾禁止堂食,「2020年3月幾乎撐不下去」,幸好政府推出措施援助飲食業,包括延遲繳付租金、補貼工資,「救我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她表示,禁止堂食初期,餐館把所有員工遣散,只留下數名合伙人親手工作,「撐過最艱難的時間」。但當政府宣布餐館可以重新開放堂食,她再登廣告重新招聘時,卻發現無人應徵,「很多人可能為了生計已經轉行,例如外賣送餐或市場營銷」,招聘困難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
但她指踏入2022年後,隨着疫情緩和、防疫措施放寬,飲食業出現反彈,餐館及酒樓人流重現,形容是報復性消費,「人們都已經忍耐很久,打了三針疫苗,第四針也在路上,沒有辦法不重過正常生活」。
從事汽車業務十多年的華商會理事劉邦偉形容,現時行內的形勢是前所未見。他指疫情引發供應鏈問題,而製造一輛車需要用到700至1,500粒晶片,晶片短缺加上造車人手不足,導致全球出現「車荒」。
他指相對於美國,加拿大並非一個大市場,很多貨源都是以美國為優先,影響加拿大獲分配的汽車數量。
他指由於供求失衡,現時去車行買車有很多條件,「有哄抬價格的情況」,例如有害群之馬為了「賺到盡」,會讓有二手車折舊換新(trade-in)的客人優先排隊買車,或要求客人買車時必須一併購買延長保養等「套餐」。
他指很多汽車品牌為了方便管理,會把汽車交由大型經銷商負責銷售,市場上目前只有三至五個大型經銷商,變相形成壟斷,「對消費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