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中文:天星小輪文學史
【明報專訊】天星小輪除了是往來香港島及九龍的交通工具,近年也成為旅遊熱點,更曾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
輕薄如一張報紙,龐然如一幢地景建築,當事物步向消逝,記憶可以附身文字流存。1898年創立的天星小輪,最近傳出資不抵債的消息,珍貴的集體回憶可能就此消失。天星小輪見證城市興衰,不少社會事情都與之相關,衍生了一些文學作品。回看天星小輪的「文學史」,或許可以讓記憶暫且留住。
■新聞事件
天星小輪錄得巨額虧損
天星小輪在1898年創立,已有逾120年歷史,新任總經理周卓賢近日表示,公司錄得巨額虧損,收入甚至抵不上員工的薪金,形容公司已「山窮水盡」。現時天星小輪共有兩條航線,從尖沙嘴往返中環和灣仔,由於每艘船都需要正副船長、水手和工程師等人手,加上保存歷史原貌所需的維修費用,單靠票價難以維持收支平衡。據稱,天星小輪自2019年6月起累積虧損逾7000萬元,估計欠下的債務很可能到2047年仍未能還清。
■知多
1966年六六暴動/天星加價事件
天星小輪在1960年代是人們渡海的主要交通工具,1965年10月天星小輪公司申請加價5仙,引發抗議。1966年4月4日,一名男子蘇守忠到中環愛丁堡廣場碼頭(俗稱「舊天星碼頭」,已於2006年拆卸)絕食抗議,遭到拘捕,引發示威,後演變成騷亂,最終被鎮壓。
作家黃碧雲以非虛構小說《盧麒之死》記錄這次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又稱「六六暴動」),盧麒是這場示威的其中一名青年領袖。有別於虛構的小說寫法,《盧麒之死》大量剪貼當時的新聞報道和資料檔案,但不為單純重現事實,而是借助拼貼「他人之口」隱約地展示對歷史事件的取態,就如她在書中所寫到:「我們沒有從歷史明白什麼,除了情感。」
19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
1980年代香港面臨前途問題,1981年推出的歌曲《昨夜的渡輪上》(林功信曲,馮德基詞,李炳文唱)被視為「城市民歌」的代表作,學者陳智德曾撰文解讀,該歌詞反映了「香港前途問題引發的認同與疏離、移民或留港的掙扎」。時間來到2005年,舊天星碼頭(即1966年蘇守忠進行絕食的愛丁堡廣場碼頭)傳出將清拆的消息,陳智德以筆名「陳滅」寫了一首同名詩作〈昨夜的渡輪上〉,致敬之餘,也對城市當下的困境有了新的思考,不妨把兩者對讀:
霓虹伴蚖R姿 當酒醉如同不知
日後望這方 醉中一切無從抓住
——歌曲《昨夜的渡輪上》
舊霓虹印在海上
發光美術字歇力宣揚自己
唯標誌的倒影失去原形
碩大而感傷,頹廢地飄移
散亂色光如放浪形骸
倒影出一個放棄了的自己
——詩作〈昨夜的渡輪上〉
2006年保衛天星碼頭運動
承接陳滅的〈昨夜的渡輪上〉,2006年舊天星碼頭開展拆卸工程,市民和保育團體發起了「保衛天星碼頭運動」,以靜坐和佔領的方式抗議。事件衍生了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其中詩人廖偉棠的〈中環天星碼頭歌謠〉代入碼頭的視角,將碼頭與城市的命運扣連:
呵雨水淌過我的胸膛我的心臟,我看見維港越來越瘦
越來越瘦,它終將消失不見終變成售價十元的一張明信片,
這香港終將消失不見終變成一個無限期還款的樓盤。
舊天星碼頭與鐘樓最終皆被拆除,現時啟用中的中環7號渡輪碼頭則是第四代的天星碼頭。
文:韓祺疇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