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天空:「詩聖」杜甫,感人至深
【明報專訊】【杜甫】(712 - 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詩歌風格「沉鬱頓挫」,後世譽之為「詩聖」、「詩史」。
◆杜甫二三事
戰爭,沒有贏家
杜甫的《兵車行》,呈現戰亂下民不聊生的情况,是反戰的重要作品。
詩人通過《兵車行》,呈現一個震撼人心的畫面,帶出戰爭的禍害。「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鏡頭可見,於咸陽城西邊的渭橋,戰馬嘶鳴,行人腰佩弓箭,準備離開家園,家屬心知有去無回,萬般不捨,「牽衣頓足攔道哭」,七字之中,四個動詞,盡見場面之震撼。塵土飛揚,一片混亂,場面慘不忍睹,到底戰爭最受苦的都是百姓。
戰爭對經濟亦破壞殆盡。詩人請一位征夫現身說法︰「唉,你有眼見,征戰頻繁,人命卑賤如同雞犬,各地生產大受破壞,覓食艱難,還怎可能交稅?這種時勢,生女好過生仔,養大個仔,多數被捉去行役。唉,不說了。就當我沒說過吧!」
鏡頭再一轉,青海頭,天陰,雨濕,聲音詭異,一堆白骨,無人收。這就是戰爭最後的下場。
詩人化身戰地記者,融入其中,並以對話形式,以道旁過者向征夫發出提問,帶出戰爭的禍害,很有說服力。同學如果要說明戰爭的禍害,可略引杜甫的《兵車行》。
己飢人飢,濟世為懷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間,貧病交煎,常常要臥牀休息。但他毅力驚人,想到此間有同病相憐的人,因而更加關心百姓生活,關心國家前途。難得的是,他沒有自認「廢老」,而晚年的作品,質量俱佳,竟佔作品總數三分之一。生活艱難,反過來激發詩人勵志的小宇宙,倘我們日後遇到困難、挫折,不妨想想杜甫,一定可以增加能量。
詩人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正好呈現詩聖克服逆境的能力和愛人如己的精神。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捲走了杜甫草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散落到對岸。此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南村的一羣頑童更加走來「幫倒忙」,抱走了茅草,詩聖也感氣結!
詩人無奈走回屋內,又不能上網呻幾句。被鋪如鐵板,又凍又硬。屋內沒一處稱得上乾爽。長夜漫漫,屋漏牀濕,日子如何捱下去?正是考驗人心的時候,杜甫之偉大在於悲憫,他沒有怨天尤人,竟還能易位思考︰「這個時候,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屋子都在漏水,如果眼前突然有奇蹟,有幾千萬間大屋,可以安置全世界貧寒的人就好了。如果能這樣,我獨自受苦亦感滿足。」此中可見詩人偉大的胸襟。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於一片黯淡的氛圍中,展現人性理想的光芒,一定是好人好事的最高境界。
◆杜甫〈登樓〉的現代意義
登高望遠覽勝景
登上高樓,人望遠方,目標清晰明確。同路人雖寡,但仍可豁然開朗,步出陰霾。杜甫在登樓後,遠望河山,想起國家災難頻仍,故心生悲憤。登樓是否可見延綿戰火,是否得見破瓦頹垣,不得而知。杜甫登上了什麼樓,無從稽考,只知當時杜甫身處四川,而登樓後可以望見錦江(岷江支流)和玉壘(在理番縣的玉壘山)。
疫情之下,市民有不少郊遊活動,登山覽勝近年大受歡迎。香港人口雖多,但集中在市區,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佔了全港土地總面績的40%。此中山丘處處,景致秀麗。在雞公嶺,可以俯瞰元朗平原;在昂平高原,西貢海峽、西貢市中心皆映入眼簾。這些都是登高而非登樓。真正要登樓的話,我們可以登上全港最高建築物「天際100」觀景台。城市景觀壯闊,美中不足的是抒懷之餘不免要購票進場。
文學與政治
政治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關係。在古代文學作品之中,也是政治色彩處處,詩人多為當時政局發出議論。杜甫的詩歌號為「詩史」,在〈登樓〉裏也有「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之句,說的便是唐代政權穩如北極星,而吐蕃休得入侵。
文學作品可以風花雪月,也可以切中時弊,也可以全是個人感悟。我們要了解古代中國,除了史書以外,文學作品也很重要。當然,不少史書兼具文學之美,如《史記》、《漢書》等,更是文史兼具,讓人目不暇給。自史書官修以後,其編撰之自由度便與私撰之《史》《漢》迥異,而文學作品所反映之政治與社會民生,便成為了要鑽研某段歷史的必備材料。
劉禪的意義
劉禪乃蜀漢亡國君主,史稱蜀漢後主。在位四十一年,比起其父劉備只在位兩年,時間長得多。可是,劉禪給人的印象乃是庸才昏君,絕非中興之材。陳壽《三國志》的評價最為恰當:「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闇之后。」劉禪本質並不壞,如有賢臣輔佐,可為遵循事理之君主;如受宦官小人迷惑,則成昏亂不明之王。無怪乎李密以為劉禪與齊桓公相差無幾,此因「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齊桓公乃春秋五霸之首,而劉禪只是蜀漢亡國之君,取二者相提並論,似不恰當。然李密以為齊桓公與劉禪皆是賢人輔佐便可,小人在側便成昏君。
杜甫〈登樓〉有說後主劉禪祠,暗示了唐代朝廷無賢,才有一連串的亂事。蜀漢在劉禪統治下可以有數十年的國祚,全賴賢人主政,如諸葛亮即其例。放眼古代,君主昏庸而國未必滅亡;大臣多為小人則國必亡矣。可見團隊的力量比起個人更重要,不單古代如此,今日社會亦相同。
◆蒲葦:著作包括《中文科文憑試活用筆記》、《我要做中文老師》、《說話考試不離題》、《DSE中文科16課必考文言範文精解》、《一本正經學成語》系列、《一本正經學古文》等。
◆潘銘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孟子的人生智慧》、《字書裡的動物世界》等
文:蒲葦、潘銘基
插圖:鍾錦榮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