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1
    星期四

王毅:中俄關係經受住國際新考驗
兩國同意擴大合作應對挑戰 拉夫羅夫通報俄烏談判情況

[2022.03.31] 發表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右)昨午在安徽屯溪會見來華出席阿富汗鄰國外長會議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左)。王毅表示,中俄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新的考驗,保持正確前進方向,展現堅韌發展勢頭。(新華社)

在俄烏戰事持續之際,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昨起至今日在安徽屯溪召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昨與赴會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晤,王毅表示,中俄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新的考驗,保持正確前進方向,展現堅韌發展勢頭。拉夫羅夫則通報俄烏談判情況,並稱兩國同意在應對國際挑戰方面擴大合作。

中美俄巴基斯坦代表商阿富汗問題

綜合央視、新華社、俄羅斯衛星網報道,此次外長會由中方主辦,旨在進一步凝聚鄰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共識,商討下階段共同推動阿富汗局勢向穩、支持幫助阿富汗人民的「鄰國方案」,向國際社會傳遞「鄰國聲音」。巴基斯坦、伊朗、俄羅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6國外長或代表將出席會議。隨後在安徽屯溪還將召開「阿富汗鄰國+阿富汗」外長對話,邀請阿富汗臨時政府代理外長穆塔基出席,印尼和卡塔爾外長將作為來賓受邀與會。

此外,其間還將召開阿富汗問題「中美俄+」磋商機制會議,美國、俄羅斯、巴基斯坦3國阿富汗問題特別代表將出席。

今次是拉夫羅夫在俄軍侵烏後首次訪華,引發關注。

與王毅會晤時,拉夫羅夫通報俄烏談判情況,表示俄方致力於緊張局勢降溫,將繼續同烏和談,並同國際社會保持溝通。

王毅說,當前形勢下,中方支持俄烏雙方克服困難繼續和談,支持迄今談判達成的積極成果,支持現地局勢盡快實現降溫,支持俄羅斯以及各方為防止大規模人道危機所作的努力。

王毅表示,從長遠看,應當汲取烏克蘭危機的教訓,本着相互尊重和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回應各方的合理安全關切,通過對話談判構建起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實現歐洲的長治久安。

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王毅在會晤中又表示,中俄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新的考驗,雙方發展雙邊關係的意願更為堅定,推進各領域合作的信心更為牢固。中方願同俄方一道,「推動新時代中俄關係不斷向更高水平邁進」。拉夫羅夫亦表示,願同中方一道,持續加強高水平戰略協作,深化雙方各領域互利合作。

對於中俄的合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昨在記者會被追問合作的內容,是否包括軍事合作等時表示,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俄始終堅持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原則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雙方將繼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致力於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

王稱極限制裁使形勢更複雜

此前,王毅在29日視像會見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也談到俄烏局勢。

王毅說,極限制裁只會導致互相傷害,使形勢更加複雜,矛盾更加激化。當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戴兵在安理會審議烏克蘭人道問題時指出,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將帶來新的人道問題。

他表示,戰事爆發後,歐美對俄羅斯作出多項制裁。戴兵說,不斷升級的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已經並將進一步衝擊全球能源、糧食、經貿、金融市場,影響許多民眾正常生活,帶來新的人道問題。

更多中國要聞
【明報專訊】美國貿易代表針對中美貿易戰聲稱,與中國達成第二階段協議的努力受挫,指摘中國未能做出解決美國關切的改變,美國需要新的工具。 ... 詳情
【明報專訊】據美國彭博社3月30日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3月29日對中美正在醞釀達成協議以... 詳情
【明報專訊】據英國路透社報道,美國檢察官3月30日對一名參與「獵狐行動」的中國公民提出指控。 曼哈頓聯邦法院公布的一份起訴書顯示,53... 詳情
央視隔一年復播NBA 場數將減
【明報專訊】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五頻道(CCTV-5)昨日上午10時,直播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球隊快艇對爵士的比賽。 這是央視自202... 詳情
【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9日在國務院反拐部際聯席會議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拐賣人口傷天害理,對涉案犯罪分子要堅決緝拿歸案、繩之以法。該次...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