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fun一fun:走進紀念館認識歷史
【明報專訊】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是紀念猶太人曾被大規模殺害的歷史,受害者包括孩子,雖然聽來很可怕,可是紀念館的教育中心負責人、猶太人Yael Richler-Friedman博士(Yael博士)說,紀念館有預備讓5歲以上孩子學習歷史的教材,她說:「歷史有複雜及殘暴的一面,但當中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知多點
Yad Vashem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為以色列按《猶太大屠殺紀念法》興建,以紀念猶太人遭到屠殺的歷史。該館位於耶路撒冷城,設有歷史博物館、兒童紀念堂、教育中心、外邦義人花園等。外邦義人指在大屠殺歷史中冒生命危險幫助拯救猶太人的非猶太人。
誰是猶太人?
據Yael博士解釋,猶太人是指信奉上帝、遵守猶太教傳統的族群。她舉例:「就像我現在跟你(記者)談話,我是戴上帽子的,因為我是出嫁的婦女,根據教義我要戴上帽子(已婚婦女需把頭髮遮蓋 ) 。」猶太人不一定都居於以色列,但以色列的主要人口是猶太人,也是全球猶太人最多的國家。猶太人日常生活所守的規矩、生活價值觀等是跟從猶太教的教導。被譽為天才科學家的愛因斯坦,便是猶太裔。
為什麼要讀歷史?
在1933至1945年間,大量猶太人遭到殺害,史稱「猶太人大屠殺」。為了讓猶太人紀念民族的傷痛歷史,以色列立法設立Yad Vashem紀念館。雖然歷史已過去,但Yael博士說:「我們要記得這些事情,防止日後再有同類事件發生。」而且人們知道自己的民族歷史,才會對自己的身分有更深認識。Yael博士的意思是,現時年輕的猶太人雖然沒有經歷那段傷痛歷史,但通過學習,會了解自己的民族,從而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曾經發生過什麼事,然後就會知道日後要怎樣面對自己的身分。
歷史在哪裏?
在以色列,除了紀念館讓人了解猶太人大屠殺歷史,也有不同的紀念日讓人們參與,例如聯合國制訂每年1月27日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以色列當地每年逾越節後也有「大屠殺暨英雄紀念日」,2022年該紀念日是4月27至28日。Yael博士說:「從這些紀念日中,會知道有關歷史,像我11歲及13歲的孩子,能從學校的紀念活動中認識到。」
歷史故事不是讓人害怕
Yael博士認為歷史雖然有可怕之處,但讀歷史並不是為了讓人害怕,而是從中找好的一面,她說紀念館發給學校、孩子的教材,先由好的故事去認識。什麼是「好的故事」?就是一些在艱難環境下仍努力積極幫助人、讓自己堅強的人等。她記得自己的孩子在某年學校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前,就曾跟她說,想請她說一些關於這段歷史中的好故事呢 !
◆知多點
從集中營到上太空——拉蒙
Yael博士認為先從歷史中找出能帶正面價值的故事和孩子分享很重要,她便分享了一個深刻的故事。史上第一位上太空的以色列猶太人拉蒙(Ilan Ramon),他的母親是猶太人大屠殺中的倖存者。拉蒙帶了一些與這段歷史有關的物品上太空,例如由另一倖存者給拉蒙的猶太教重要經書《妥拉》;還有一名叫彼得?金茲的男孩,在14歲時於集中營創作的畫《月球風景》等。集中營是歷史上把猶太人關押、殺害的地方,很多人遇害,也有些人倖存。Yael博士指出,通過拉蒙的故事,孩子可以知道,雖然可能會有痛苦、可怕的經歷,但從中仍可以見到一些美好的事情,例如拉蒙小時候曾遭受苦難,長大以後仍然作出貢獻,成為民族的驕傲。
猶太人小知識
世上有不同的族群,猶太人的核心信仰是猶太教,生活習慣都與規條、傳統息息相關。以下是一些猶太教有趣小知識:
12、13歲=成人
按猶太人傳統,男孩13歲便要舉行成人禮,稱Bar Mitzvah,表示男孩長大,要當一個負責任的人,可以履行猶太律法責任。女孩則比男孩更早「成人」,12歲舉行成年禮,稱為Bat Mitzvah。
拉比與妥拉
在猶太人族群中,「拉比」指有智慧的人、老師。《妥拉》是猶太人眼中奉為經典的經書,「妥拉」一詞有律法、訓誨、教導等意思,是猶太人的聖經,當中記載了上帝的作為、猶太民族的起源等,每人都有一本呢!
逾越節
上文提及以色列在逾越節後舉行大屠殺紀念日,逾越節是猶太人重要節日,是紀念在《妥拉》中提及上帝曾救他們祖先避過殺害的事情。
◆想一想
.Yael博士認為孩子初學歷史,看當中好的一面很重要,這樣才可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你有學習歷史的經驗嗎?試列出你從中學到的正面價值觀。
.對於有許多人遭到傷害的歷史,你害怕去認識嗎?如你害怕,會怎樣做?
■以色列檔案(圖)
首都:耶路撒冷(以色列法令)
官方語言:希伯來語,英語也通行
貨幣:以色列新謝克爾
特色:主要居住族群為猶太人,另有部分阿拉伯人
●常識站
大屠殺
指有組織地大量殺害他人的行為,多針對某一種族、族群或國民。
●關鍵詞
猶太人大屠殺 the Holocaust
紀念 Remembrance
歷史 History
猶太教 Judaism
猶太人 Jewish
文:鄭惠霞
圖:Yad Vashem提供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天下 第2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