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全球逾兩千萬難民
【明報專訊】聯合國難民署網站指出,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8240萬人因遭受迫害、衝突、暴力、侵犯人權或社會秩序被嚴重擾亂的事件而被迫流離失所,其中有近2640萬人是難民。
.全球流離失所人口變化(萬人)(圖)
.難民身處國家(圖)
.部分流離失所者來自的國家(圖)
.全球流離失所者年齡分佈(圖)
◆白俄邊境難民危機
人道危機
波蘭與白俄羅斯接壤地區於2021年11月爆發難民危機,白俄羅斯涉嫌放任難民出境到波蘭等鄰國,觸發歐洲新一波難民危機和地區緊張,波蘭跟白俄接壤地帶現最少有四五千名想入歐盟的伊拉克等國籍試圖入境者,一些外交官甚至估計為一兩萬。俄羅斯總統普京否認莫斯科協助策劃這場危機,表示俄羅斯準備好與歐盟一起協助化解。
英國《衛報》2021年10月31日報道,無國界醫生(MSF)的緊急醫療項目統籌萊文(Crystal Van Leeuwen)指出,數千名中東難民被困在沒有食物或庇護所的波蘭與白俄接壤邊境地區,還要抵受零下的寒冷,最少有8人死亡。波蘭一個非政府組織透露,11月18日清晨接獲3名滯留邊境1個多月的入境者求醫報告,其一年輕人飢餓脫水至嚴重腹痛,餘下一對敘利亞夫婦的1歲嬰孩1個月前在林中暴斃。
政治危機
《紐約時報》分析文章指出,2015到2016年間,主要因敘利亞危機引發超過100萬名難民湧入歐洲,其後歐洲社會大眾日益反感而助長右翼民族主義冒起,連一些6年前歡迎移民的國家例如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及其執政黨亦因移民政策而受衝擊,另如波蘭右翼政府便一直認為「非歐洲移民」威脅波蘭文化和主權。民間情緒促使主流政客近年開始不願意接納移民。
◆解決方法
歐盟國家或建牆阻難民
歐盟向來秉持人道主義接納難民,故歐委會過去雖會撥款資助成員國設置邊境監控設備和基建,但一直拒絕資助興建邊境圍牆等實體設施。《華爾街日報》2021年11月11日引述歐洲官員和歐盟外交官報道,歐洲理事會正要求歐盟委員會制訂法律框架,允許歐盟資助成員國興建邊境牆和採取其他緊急措施。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11月10日在華沙表示,鑑於難民湧至波蘭與白俄邊境衍生愈趨緊張的局面,按歐洲理事會法律顧問觀點,由歐盟資助架設邊境屏障「法律上說得通」,並強調他所指的是「足以有助保障歐盟的實體基建」。
立陶宛已開始將邊境的帶刺鐵絲網,改建成全長500公里的鋼牆,牆外另設3米高螺旋帶u刺鐵絲網、攝錄監控設施,預計2022年9月前竣工;波蘭國會亦已批准興建5.5米高邊境圍牆。
難民湧希臘 歐盟派錢籲回國
2020年3月初土耳其宣布不再阻截難民進入歐洲,令大批主要來自中東和南亞的難民湧往希臘。歐盟內政事務專員約翰遜(Ylva Johansson)3月12日在希臘首都雅典宣布,將對願意返回祖國的難民每人發放2000歐元(約1.76萬港元)援助,為期1個月,供在2020年1月1日前抵達希臘的難民申請,不適用於原籍國沒有居所者,申請者將在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和歐洲邊境管理局的協助下回國。她稱真正難民不會因這些錢而回國,但「經濟難民」自知未必獲批難民資格,該款項或成他們回國的誘因。
◆香港免遣返聲請情G
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訂明,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國家將有遭受酷刑的危險,締約國不得將該人驅逐、遣返或引渡至該國。上述公約適用於香港,現時免遣返聲請審核工作由入境處負責,入境處亦負責處理面臨《香港人權法案》第三條中所指的殘忍、不人道或侮辱或懲罰的風險及/或面臨參照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所指的迫害的風險的申請。
入境處2021年接獲的聲請個案自2016年以來明顯回升。入境處解釋,由於在新冠疫情期間實施了特別工作安排,只能為免遣返聲請人提供有限度公費法律支援服務,阻延了部分聲請個案展開審核程序,導致個案積壓,以及新接獲聲請今年大幅上升。
.本港免遣返聲請(宗)(表)
羈留者稱受不人道對待
入境處:按醫生評估處理
港台《鏗鏘集》2020年12月14日報道,負責羈留因非法入境、違反逗留條件或尋求政治庇護的免遣返聲請者的「屯門青山灣入境事務中心(CIC)」,有羈留者投訴遭不人道對待,包括被要求脫光衣服、全身赤裸進入一間「軟墊房」。報道引述入境處回應稱,是根據當值醫生的建議和評估,提供合適個人衛生物品和安排合適衣著。報道並引述律政司指出,過去5年有731宗「非法羈留」的索償個案,入境處均選擇庭外和解賠償,但不透露賠償總額。報道亦引述入境處稱,庭外和解需考慮許多不同因素,不代表承認「非法羈留」的指控屬實。
難民接種新冠疫苗
聯合國難民署呼籲各國將難民納入新冠疫苗注射和治療計劃範圍。以香港為例,持「行街紙」的免遣返聲請人可自由在社區活動,惟疫苗接種計劃開始之初他們並不符合接種資格,在難民學校為聲請人補習中文的張神父表示,難民因居住環境惡劣,算是高危族群。特區政府2021年5月25日宣布,基於公共衛生考慮而擴大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約涵蓋免遣返聲請人及獲聯合國難民署確認為難民的人接種疫苗。
入境修例 或減聲請成功率
《2021年入境(修訂)條例》2021年8月生效,政府稱有助改善免遣返聲請安排,包括提高審核效率、防止拖延手段等。條例生效後,如入境處合理地認為聲請人可理解某語文並能以該語文溝通,入境處可指示聲請人以該語文溝通。
2020年於港獲得難民資格的Sina(化名)來自東非,在原居國家因政治立場被捕入獄,經歷虐打強姦,逃獄後滯港7年。Sina申請酷刑聲請時要出席入境處安排面見,她雖能操簡單英語,但堅持以母語會面。由於全港僅得一名政府認可翻譯懂得其母語,她曾三度因翻譯事忙,會面要延期。
Sina指出,「雖然不少聲請人能操簡單英語,但能以母語講述自己被虐經歷非常重要,能更有效表達自己」,如要以指定語言面見入境處,會影響日後申請,或令成功個案減少。
●模擬試題
(1) 描述全球流離失所人口圖表趨勢。
(2) 「已發展國家應放寬政策,以接納更多難民。」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一項支持及反對該聲稱的理據。
(3) 政府處理本港免遣返聲請時,可能面對什麼挑戰?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
人權(human rights)
難民(refugee)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