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期重建」密度先增後減 陳劍青質疑需逾70年
【明報專訊】大舉重建勢增油旺密度,轉移地積比亦加重規劃中發展節點的負荷。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提出「3個周期」的重建願景,即現時重建增加密度,並透過維修把其他舊樓壽命由50年延至70年,為局方帶來財政和土地資源;第二周期則以維持密度方式,重建已延長壽命的舊樓;第三周期即是首周期重建的樓宇亦老化需重建時,再降低密度和市區樓面。
韋稱,有專業學會希望市建局透過油旺舊區更新,達至降低城市密度的願景,但他以3個周期更新論解釋,稱若要完成收購油旺區研究範圍內所有老殘樓宇,需要約1.1萬億元,但市建局現時只有500億資產,面對「缺錢、缺地」兩難,市建局在現時第一更新周期,會採用「正方案」,一方面透過維修將現有舊樓預計50年的壽命延長至70年,另一方面重建時增加樓面面積,為市建局創造資源。
韋志成:第三周期倘有錢有地 可採「負方案」
他續指,至第二周期,即延長壽命的舊樓亦需重建時,則採用「零方案」,維持樓面面積,並逐步降低市區的准許建築樓面;至第三周期,原來在第一周期重建的樓宇亦變舊需重建,若屆時社會「有錢、有地」,則可採用「負方案」,降低市區樓宇的樓面和人口密度,達到「2030+」規劃願景。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質疑,有關倡議待完成時或需逾70年,早已超過2030年,又稱1990年代初發表的「都會計劃」已表明九龍地積比不應超過12倍,並應減低密度和將發展轉移至新填海區,但市建局過去在旺角朗豪坊和波鞋街項目都用「正方案」,擔心倡議最終成為空頭支票,因屆時沒誘因調低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