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耕助補給 塱原禾花雀7年新高 觀鳥會未敢樂觀 套腳環234隻未見海外觀測紀錄
【明報專訊】中國人喻為「天上人參」的禾花雀過去數十年在全球遭大量捕獵,被指是遭人類吃到面臨絕種危機,2017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香港觀鳥會與長春社自2005年起,在塱原推行保育計劃,與當地農民合作,種植稻米,吸引過港越冬的禾花雀過境時停留補給,去年曾單日錄得61隻,是過去7年以來最高。不過觀鳥會稱,該會2017年起每逢秋天在塱原濕地為禾花雀套上腳環,至今逾200隻,目前仍未收到香港以外地點的觀察紀錄,可能已被捕獵,擔心禾花雀數量持續下降,呼籲國際聯手推動保育措施,保護禾花雀的繁殖地、過境及越冬地點。
明報記者 馬耀森
俗稱禾花雀的黃胸鵐,每年夏季由歐洲、俄羅斯及西伯利亞等地往南遷徙,10至11月途經香港,再往南飛到東南亞越冬。香港觀鳥會數據顯示,近年禾花雀每年平均停留香港6.9天,最長停留17天。
稻田不收割吸鳥棲 去年單日錄61隻
對於去年秋季在塱原曾單日錄得61隻禾花雀,觀鳥會高級項目經理楊莉琪表示情况「未能樂觀」,塱原錄得的禾花雀數字只能反映其中一個禾花雀過境的地區,塱原的水稻田亦可能將附近的禾花雀集中在一個地點,故近年錄得較高數字。不過她指出,自從2005年塱原推行保育計劃、2009年開始復耕水稻,每年部分「夏播秋收」的水稻田不收割留給雀鳥,為遷徙雀鳥提供食物及棲息地,塱原漸成禾花雀的穩定補給站。
楊莉琪說,由於禾花雀是候鳥,涉及很多國家和地區,繁殖地包括俄羅斯、蒙古、日本等,南下路線會經過韓國、內地、香港等,最後於東南亞等地如泰國、柬埔寨、緬甸、尼泊爾等越冬,「牠們會避開山勢較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所以遷徙路線好像漏斗,呈倒三角形,不斷收窄,香港差不多是過境路線最南的地點,為牠們提供落腳點及補充體力很重要」。
暫只個別地區保育 倡各地聯手始挽瀕危
為掌握禾花雀遷徙路線,觀鳥會2017年起每逢秋天在塱原濕地進行鳥類環誌工作,將黃色號碼環及金屬環套上禾花雀的腳,由2017至2021年共為234隻禾花雀套上腳環,不過至今未有海外觀鳥者回報野外觀察紀錄,去向成疑,「是否已變了大餐?暫時無從得知」,估計亦可能到了未被發掘的地點越冬。楊莉琪說,禾花雀活動範圍廣,仍要更多研究才可掌握更多繁殖地點和遷徙路線,以推行保育措施。她稱,個別國家如日本北海道近年透過買地以保育禾花雀繁殖及棲息的生境,但其他地區的保育只是起步,各國若不聯手保育,單靠個別地區難令禾花雀數量回升。
上世紀50年代曾錄得數以千計禾花雀於秋天途經香港,1959年有3000多隻,1990年代則每年平均約200多隻。2000年後全球禾花雀數量急降,估計2000至2012年期間俄羅斯西部的禾花雀急跌95%至99%,2015年國際鳥盟估計歐洲只有120至600隻成熟的禾花雀,2017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禾花雀在1960至70年代於內地非常普遍,民眾流傳禾花雀有「天上人參」的滋補功效,數十年來被大量捕殺,資料顯示,廣東省三水市1990年代曾舉辦「禾花雀節」,一年交易數量達數百萬隻,令禾花雀走上滅絕之路。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