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07
    星期五

小息講場:成人中——告別幼稚走向成熟

[2022.01.07] 發表
叫好叫座的印度寶萊塢(Bollywood)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講述3名大學工程系學生如何在填鴨式教育和階級角色分明的社會中拚命生存。他們屢屢挑戰刻板高壓的校長,試過鼓勵被迫婚的校長女兒悔婚,又把粗口加進只懂死背書的畢業生代表講稿中,令他洋相大出。《作》與《小孩不笨》風格相似,同樣以嬉笑怒罵的方式批評高壓教育制度,其中不忘加插學生角色因不堪壓力而自殺的沉重情節,堪稱亞洲青春商業電影的佼佼者。
劇情幽默又紅極一時的新加坡青春電影《小孩不笨》,講述3個學業成績欠佳的新加坡小孩劉國彬、洪文福、邱達利跌進EM3「落後班」的故事。新加坡奉行精英主義,3個小孩齊齊面對教師、同學的冷落,以及父母給予的龐大壓力——國彬的媽媽自己沒有文憑學歷,因此對兒子寄予厚望;文福的爸爸坐牢,媽媽希望他努力成才;胖子達利含茠鷘穈穸X生,但事事有父母作主,毫無主見。隨蚍@情推移,三人經歷過想自殺、被綁架、冒險救人等事情,最後在殘酷的考試制度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類似題材的荷李活電影,首推1989年上映的經典作品《暴雨驕陽》。電影換以成人角度說故事,文學老師Keating在古板名校中採取開明的教學方法,跳出課本讓學生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聆聽死者的聲音,從實景中領略所學。故事雖以學生「篤灰」、Keating被開除作結,但最後一幕講述學生站在書桌上同唱《哦,船長,我的船長》(O Captain! My Captain!),暗喻思想啟蒙,深入民心。電影題材、當中談及的道理雖然老掉了牙,但筆者不禁想:假如叛逆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那麼高壓教育算是最冥頑不靈的難關吧?正在面對考試壓力的同學們,對電影又有多少共鳴呢?
關於青少年對於異性相處的疑惑與渴求,亞洲的青春電影處理得較為含蓄。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執導的經典作品《煙花》,片長僅49分鐘,故事描述兩個暗戀茼P一漂亮女孩的少年,嘗試擺脫靦腆,相約女孩去看煙花,卻因為種種陰差陽錯,他們抵達燈塔時煙花已經放完,留下縷縷冒升的失落。成長中總會發展過多多少少的感情關係,誰說每段關係都必定是開心的大團圓故事?(劇照)
相信大家都聽過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吧?故事發生在導演九把刀的母校彰化縣私立精誠高級中學,為了陪伴在「女神」兼模範生沈佳宜身邊,一眾精誠中學學生努力由初中部直升到高中。某天柯景騰因惡作劇被老師安排坐到沈佳宜前面,由「女神」代為監管。兩人由互相抗拒到漸生情愫,高中畢業後因為男方舉辦自由格鬥賽,二人大吵一場,遺憾未能成為戀人。電影描述少年間單純的友誼,讓兩岸三地的觀眾非常受落。(劇照)
在一岸之隔的泰國,曾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的《愛在暹羅》(又名《泰哥兒》)罕有地一同討論同性與異性的愛情。幾個一同長大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探索對彼此之間的感覺,其中穿插了父母的信仰與掙扎,孩子在友情和愛情之間的迷惘,以及他們對未來的種種夢想與想像。揮別孩童時代的純友誼,面對內心對異性的好奇,往往讓人驚喜又失措。電影把其中的美、輕狂與遺憾以影像重現,也許能讓為路上跌跌碰碰的青少年打打氣。(劇照)

【明報專訊】不同社會對成人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其中的甜酸苦辣,卻異曲同工。這些種種,正在經歷的人來不及理解,走過了的人沒空回顧,能夠準確觀察的,也許就只有那些為成長這個課題荌g的導演們,他們留下的作品,讓少年人在成長的階段中多一點共鳴,讓我們回味年輕時的點滴,同時也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對青b歲月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苛責。

//各地成人禮 為自己負責/

成人,從古到今都有茩垠n的社會含義,代表個體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代表他們的身體成熟,可以傳宗接代。在中國古代,男女的成人禮分別稱為「冠禮」和「笄禮」,在男子20歲和女子15歲時舉行,禮後他們便可以嫁娶。日本現代成人禮為20歲,女生會穿著和服,男生則穿著正裝參加祭典,象徵正式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決定負責。在南美洲,人們會為15歲女童舉行盛大如婚禮的慶典,廣邀親友出席。此外,不同宗教也有成人禮習俗,例如猶太教就在孩子13歲時冠以成人地位,象徵他們經過多年修讀經書,為信仰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當然,這些年齡和現代法律上的成人年紀可能有出入,卻標示了各種文化對「成人」的期許和鼓勵。

//時光檢測 回看「我」真的變了/

然而,成人禮不過是一刻的事,從懵懂孩童到長大成人,卻往往是一段漫長的摸索。成長的界線模糊,其中的掙扎豐富而複雜,亦因此成為一眾導演不厭探討的議題。要記錄成長,最真實莫過於長時間追蹤一個人物的生活。在2009年上映、由香港導演張經緯執導的《音樂人生》,內容講述音樂神童黃家正的成長。黃家正就讀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11歲已遠赴捷克與專業樂團合作。然而,鎂光燈下的他到底怎樣成長?父子之間的愛恨、兄妹之間的矛盾、同學之間的相處,都是十多歲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他的同學笑說:「黃家正(自負得)把自己當做神」。為時6年的拍攝,卻讓觀眾看到音樂神童最想成為的,不過是個「有意義的人」。

2015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雖然是劇情片,但同樣長時間追蹤角色轉變,捕捉成長的甜酸苦辣。電影講述小男孩Mason由6歲到18歲在單親家庭的成長故事,捕捉他認識父母、老師、異性、夢想、危機等課題的經過。導演起用同一批演員,拍攝過程歷時12年,由小演員6歲一直拍到18歲。開拍的時候,導演只有簡單的角色設定,劇組每年翻看過去一年拍攝的劇本,順勢繼續創作劇本。因此,電影過程流暢動人,把時光的流逝刻劃得淋漓盡致。

//叛逆與性的探索/

籠統來說,成長相關的電影涵蓋兩個主題,包括叛逆與性的探索。叛逆是為了挑戰傳統的權威、框架,從而確立自己的個性與價值;而對異性的好奇,則是青春期荷爾蒙發作下,少男少女必須處理的課題。因為文化地域和時代背景的差異,各地關於成長的電影風格也迥異。

成長沒有定式,也沒有定案。在短短十多年的少年期,人要學會的事情好像沒有盡頭,面對的糾結亦不容易拆解。青b歲月能夠輕狂固然是福氣,過後回望百看不厭。然而,在成長粗心、狂暴中一沉不起的大有人在。有關成長的電影把這些印記記錄下來,為觀眾在成長的路上提供一點共鳴、陪伴,也讓大家記起,我們都是這樣走過的,對後來的人,不如仁慈一點,讓彼此成長的腳步更輕一點。

《作死不離3兄弟》(3 Idiots,2009)(圖)

《小孩不笨》(I Not Stupid,2002)(圖)

《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1989)(圖)

《煙花》(1993)(圖)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圖)

《愛在暹羅》(The Love of Siam,2007)(圖)

文:程沛

圖:劇照、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549期]

更多教育
博看世界:跟文人畫家「宅度假」
【明報專訊】鑑於新冠病毒疫情,香港人很久沒出門遠行了,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點納悶。有見及此,香港藝術館以「虛白齋藏中國書畫的藏品」為主題,帶領觀... 詳情
閱讀篇章:〈店舖鄰居〉——西西
【明報專訊】(第1段)這間店舖的名字叫醫館,舖位不寬,窄窄的邊門永遠緊閉。玻璃窗櫥裡祇放三件事物:一罈密封的藥酒,罈口露出麻繩和紅布;一座半... 詳情
閱讀篇章:卷一實戰
【明報專訊】(1) 作者寫禮拜堂附近的店舖和人物活動有什麼作用?試加以說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詳情
【明報專訊】(1)•作者先寫禮拜堂在茶樓、超級市場、家具店、麵包店、金舖、木材店等店舖中間(1分), •再寫禮拜堂旁邊常有七、八名婦女... 詳情
陋巷日常:蘭姐
【明報專訊】蘭姐的皮膚是黑啡色的,那些黑啡色不是均勻柔順地散佈在皮膚,而是藏在面上、手上粗糙的紋理中,不知是在太陽下暴曬多少日子,才造成這樣...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