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意識低 工權會籲加強執法
【明報專訊】工業傷亡權益會昨發表報告,今年共記錄及跟進73宗職業傷亡個案,其中49宗在工作場所因意外死亡,31宗涉建造業,高處墮下致死個案20宗,佔總數逾四成。工權會形容本港社會輕視工人安全風險,呼籲政府大幅提升違反職安條例罰則,並加強巡查,讓員工及管理層警惕職業安全。
工人墮下死亡佔比四成
報告提到,勞工處今年共錄得23宗奪命工業意外,較去年少兩宗,惟建造業個案由18宗增加至22宗,增幅約兩成。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表示,今年6月4日至12月2日本港半年內發生4宗、與俗稱「飛棚」的懸空式棚架有關的致命工業意外,分析是社會輕視安全風險所致。
蕭解釋,工人安裝狗臂架時要扣救生繩作防墮措施,但部分業主及物管公司拒絕在大廈設防墮繫穩裝置作牢固點。她稱曾有工人在室內紮馬作「人肉牢固點」,讓另一名工人將救生繩套在其身上。她又透露有僱主不提供安全裝備,亦有老師傅鼓勵新人工作時要大膽而非安全。工權會建議政府加強巡查執法,提升違反職安條例罰款,加設牌照制監管棚公司等。
另外,政府去年原定提高違反職安條例罰款,將部分個案罰款上限由600萬增至5000萬元。蕭倩文引述消息稱,勞工處在商界反對下,將下調最高罰款至2000萬元,蕭批評處方「一而再、再而三讓步」。
倡立法補償過勞死
工權會今年共跟進24宗工作期間猝死個案,其中一麵包師傅生前經常工作逾13小時,每每於15分鐘內完成午飯,離世一刻手上還拿茪@支茄汁,惟本港不接納過勞死為因工致死,家屬認為無法還死者公道。工權會幹事余嘉浩指,超長工時可令工人壓力或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建議當局就過勞死補償立法,讓死者家屬釋懷。
勞工處昨回覆查詢時稱,工權會的建議涉及改變《僱員補償條例》,而釐定僱員補償範圍和水平時,要同時顧及勞資雙方的權益,重申處方會適時制訂及調整巡查執法、教育培訓及宣傳推廣,積極推動職安健文化。
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認為,行內安全意識近年已有改善,工會亦向工友宣揚「通常最勇、不做安全措施的人最易生意外」等信息。他透露工友有時應公司要求趕工,或樓宇設計導致沒空間安裝狗臂架等,均導致奪命工業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