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首名女外長對華強硬 北京反彈
40歲的貝爾博克是德國歷來首名女外長,外界關心一直較強硬地批判中國的她和其他綠黨黨友會如何扭轉德國對華政策。「交通燈聯盟」此前達成的聯盟協議罕有提及台灣和香港,又重申「體制對手」(systemic rival)是德國對中國的其一定義,強調要跟美國「緊密協調」對華政策,有專家形容這是同類協議中對華措辭歷來最強硬的一份。貝爾博克上周接受德國傳媒訪問時暗示「靜默外交」將告一段落,甚至不排除推動歐盟進口限制和杯葛北京冬奧,惹來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反彈,上周五(3日)敦促「德國個別政客」做中德之間的「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執政聯盟協議撐台灣港疆
執政聯盟協議提到新政府視中國為潛在伙伴,但也是競爭者和體制對手,期望北京在「周邊和平穩定」上發揮負責任的作用。協議又首度點名提及台灣,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表明任何對台灣現狀的改變都必須「和平地及相互同意下」實行。協議還提及新疆人權問題,並強調支持香港「一國兩制」,南海領土爭端必須「以國際海洋法為基礎」來解決。協議表明德國會跟美國緊密協調對華政策,並且「跟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降低(對中國的)戰略依賴」。
顧問公司Rhodium Group政治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稱,這是德國執政聯盟協議中歷來對華措辭最強硬的一份,表明準備好觸及台灣、新疆和香港等中方紅線。巴爾金形容,中國外交官對默克爾卸任和綠黨進入政府感到緊張,「他們知道如果(德國)新政府採取更強硬立場,歐洲會跟隨」。
貝爾博克暗示不「靜默外交」
貝爾博克矢言要將人權放在德國外交的中心,她上周三(1日)接受德國《日報》(TAZ)訪問時表明,以價值觀為導向(values-driven)的外交政策「永遠是對話和強硬態度的相互作用」。法新社形容這預示對比默克爾時代以商業為導向的務實政策,她對中國和俄羅斯等專制政權會採取更強勢(assertive)的立場。
貝爾博克被問及執政聯盟協議提到港、台、疆等議題,是否代表柏林採取更對抗的姿態時,暗示「靜默外交」已不合時宜。她說:「雄辯的沉默(eloquent silence,意思指暗傳明確訊息的無聲勝有聲)長遠而言不會是外交方式,即使有些人過去幾年這樣想。」
被問到中國既是德國最大貿易伙伴,上述變化會否為德國帶來風險,貝爾博克強調,歐盟成員國應以一體發聲,作為跟北京討價還價的籌碼。她提出了進口限制的可能性,「若諸如新疆等強迫勞動常見的地方,其產品不再獲得進入(歐盟市場),對出口大國如中國等會構成巨大問題……但當然,那只有在27個成員國團結一致才能奏效」。貝爾博克又以中方處理公民記者張展和女網明星彭帥的方式為例,不排除抵制北京冬奧的可能性。
德媒評論:對華還看總理取態
德國《每日鏡報》評論指出,儘管貝爾博克主張既要對話也要展示強硬的外交政策,但總理肖爾茨才是「老闆」,他希望在對華政策上,延續前任的務實路線,並會約束其聯合執政伙伴綠黨和自民黨。評論認為貝爾博克作為外長決策空間有限,德國對外政策的關鍵要素由總理府定奪。
(金融時報/德國之聲/明鏡周刊/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