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披頭四:狂熱回歸》散band前樂或怒 金像導演為偶像平反
【明報專訊】影視串流平台Disney+上月在港ˉ翩A其中一個新節目是《披頭四:狂熱回歸》(The Beatles: Get Back),由《魔戒》電影系列金像導演彼得積遜(Peter Jackson)操刀,接近8小時有關傳奇樂隊披頭四的紀錄片,上月25日起分3集上架,把披頭四1969年1月錄製大碟《Let it Be》的過程及他們最後一次公開演唱為主要內容。
與《狂人之歌》不同視角
披頭四成員包括約翰連儂(John Lennon)、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佐治夏里遜(George Harrison)及靈高史達(Ringo Starr),1960年在利物浦成軍,創作過大批經典流行曲,樂壇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合久必分,紅遍全球後,披頭四1970年正式解散。錄製《Let it Be》之時,披頭四不和、分裂的傳聞已此起彼落,《披頭四:狂熱回歸》中的片段,來自當年披頭四紀錄片《狂人之歌》(Let it Be),因此導演彼得積遜才會說,《披頭四:狂熱回歸》其實是拍關於紀錄片的紀錄片。
有評論曾說《狂人之歌》像是披頭四的紀念碑,該片由米高連斯賀格(Michael Lindsay-Hogg)執導,跟拍了20多天,呈現出來給樂迷的感覺是披頭四已四分五裂,不少人更把矛頭指向從頭到尾坐在約翰連儂身邊的小野洋子。彼得積遜則是從米高拍下的56小時片段及150小時的錄音中,剪輯出《披頭四:狂熱回歸》約8小時精華。一如傳聞及音樂野史所言,成員之間有爭拗,被喻為「沉默披頭四」的佐治夏里遜,像《狂人之歌》所述,中途一走了之,還叫隊友告訴音樂周報《NME》找人代替他。錄音過程中佐治跟保羅有過爭拗,又有不被重視的時刻,「離開」錄音室,只是忍無可忍的結果。然而他說要離隊,也不是很戲劇化,其他人反應亦平淡,好像預料他必定會回來似的。對於小報指他是跟約翰連儂打架後才離開錄音室,慾H亦一笑置之。
《披頭四:狂熱回歸》中,雖然隱約看到這經典樂隊終將解散,畢竟佐治夏理遜去了胡士托後,受卜戴倫(Bob Dylan)和The Band的影響,很嚮往共同創作和平等的氣氛;相較之下在披頭四的他,永遠像是約翰連儂和保羅麥卡尼的弟弟,兩人主宰了披頭四的音樂方向。其實約翰連儂也跟他一樣,走向更實驗的方向;而且佐治離開錄音室後,其餘3名披頭四在討論,約翰也承認在隊友與小野洋子之間,他會選擇後者。之後保羅忠告隊友,就算不喜歡小野洋子經常黏在約翰身邊,也不要干涉他們的感情,或叫他不要帶洋子來開會。保羅甚至像預言似的說笑,或許50年後,人們會怪責洋子坐在擴音器上導致披頭四解散。可是片中呈現的不止是將會分裂的披頭四,更多時候他們是愉快地彈奏、創作,甚至回憶從前所寫的歌;即使意見相左,也只代表在成長的過程中,走向不同的音樂道路。正如彼得積遜在訪問中說,「他們各有意見,處理事情的方式迥異,但我只會更尊敬他們,因為當拿開面紗,看到的是坦率真相」。彼得表示,百多小時的片段,讓他看到披頭四人性的一面,而且都是端正、理智的人,「他們意見不合、有不同野心,但都不是自負、妄自尊大的人」。事實上這齣紀錄片,保羅麥卡尼、靈高史達及佐治和約翰的遺孀都有份監製,前兩者亦表示滿意彼得的作品。
彼得積遜是披頭四粉絲
現年60歲的彼得積遜自言是披頭四的粉絲,不過《Let it Be》錄製及在倫敦的公司舉行天台快閃演唱會時,他只有9歲,沒多少印象。直到12歲,他有零用錢,儲存起來準備買模型飛機,當要去模型舖時經過一家唱片店,被披頭四的兩張精選碟吸引,結果買下唱片,而放棄了模型飛機,那是彼得積遜第一張購買的唱片,並從此成為他們的歌迷。其實這不是彼得首次拍紀錄片,他念及曾祖父參與過一戰,所以執導了《不老的戰跡》(They Shall Not Grow Old),跟《披頭四:狂熱回歸》一樣,都是從訪問200名退役英軍的舊片段、照片及錄音整理出「當兵是一種什麼體驗」。《披》片段已有50年歷史,所以彼得沿用了《不》片的數碼科技修復畫面。彼得稱當年米高連斯賀格在錄音室裝了不少收音器,佐治夏里遜和約翰連儂對此最敏感,談話時會彈結他,並調高擴音器聲量,讓他無法收錄對話。不過隨茯鴔瑗i步,彼得積遜的團隊已可消除結他聲而保留了他倆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