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研覆核 漁署:充裕時間供轉型
【明報專訊】本港1990年透過業界申報記錄的象牙庫存量約670噸,而在2018年禁止象牙貿易修例通過前數年,象牙存量跌至每年60餘至70餘噸,當時具規模的象牙成品零售店約有10間,現已減少一半,象牙價格亦暴跌七至八成。香港象牙市場九成買家為內地遊客,但業界稱,近年本港經歷社會運動及新冠疫情,象牙存貨滯銷,面對全面禁售,業界勢將損失慘重,業界會尋求法律意見並研究司法覆核。漁護署稱,早於5年前已公布象牙禁售政策,業界應有充裕時間處理管有的象牙和業務轉型,重申無計劃向業者作任何賠償。
近兩年少內地客 稱劈價仍滯銷
本地象牙商「象牙世家」第三代傳人兼香港合法象牙持牌人聯會主席朱振邦稱,業界認同政府打擊走私象牙及保護野象之舉,與保育團體目標一致,但近兩年受社會運動和疫情影響,象牙製成品滯銷,下月限期前恐難悉數清貨,「即使減價賣,也乏人問津」,巨大損失迫在眉睫。
朱振邦說,香港象牙製成品交易高峰期為2014年,當時原料每公斤1.6萬元,現跌至四五千元,「禁令一出,市價即暴跌70%,一對象牙筷原本售4500元,現只賣1000至2000元,其他成品更無價無市」。
對於外界質疑業者將新舊象牙偷龍轉鳳出售,以至原預期應已售清的已登記象牙存貨散之不盡,朱回應稱,漁護署會不定時到店舖盤點存貨記錄,根本無法欺瞞。他說自己仍有1噸存貨,死線逼近讓他極憂慮,若未能售清,估計損失超過億元。
牙商憂損失逾億 指政府始作俑
該會副主席陳宗和歸咎象牙問題始作俑者是政府,稱1990年政府配合國際禁貿限制,要求商人主動申報存貨,當年紀錄是670噸,政府目標是賣完即止,但政府其後於2006至16年批准由歐盟國家和南非入口1976年前的「公約前象牙」雕刻品及原材料,衝擊本地市場,這就是為何2016年清點時業界仍剩75噸存貨。
立法會2018年1月通過《2018年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修訂)條例》,分階段管制本地象牙貿易,最終於今年12月31日全面禁止象牙貿易。港英政府早於1975年簽署《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非洲象列為瀕危物種,至1989年,CITES將非洲大象提升至附錄I,並於1990年起禁止國際貿易,惟在禁貿生效前合法進口本港的象牙,經漁護署登記及領有該署簽發的「管有許可證」,可在港合法買賣,但不能再出口作商業貿易,古董象牙則不受影響。是次修例亦將違例罰則由最高罰款500萬元及監禁兩年,提升到罰款1000萬元及監禁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