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手藝掙時分換服務 長者藉「時間銀行」互助
【明報專訊】這天,84歲的家興伯伯獲安老院批准外出,撐茤銣走到作品展。眼前色彩斑斕的花樽、手袋、杯墊,是他退休後憑茪@雙巧手以廢物製成。勞碌半生後才發現天賦,獨居的家興過去數年參加社福機構試驗的「時間銀行」計劃,以手藝及開班教學掙取時分,也用「時分」換取所需照顧服務。有退休社工年初成立新平台「仁人友福」,冀將時間銀行推至全港18區,鼓勵長者互助,老有所為,助長者居家安老。
明報記者 陳柔雅
內地出生的家興伯伯因家貧,12歲起以務農為生,42歲偷渡來港,缺乏一紙學歷下,只能從事「粗重工作」,在電子廠貨倉負責包裝。勞碌半生,他退休後到長者中心學摺紙,卻激發埋沒多年的藝術潛能。
自此別人眼中的「廢物」,成為家興的寶物。長者中心的月會通訊被他取來摺紙角,再砌成花樽、茶壺。受兒時陪伴母親買菜的回憶啟發,家興伯伯將報檔用來綑綁報紙的帶編織成手袋,又用棄置電線製作成手柄。「我只係玩咋」,家興打趣道,笑言能消磨時間,但說時卻一臉自豪,「全部都是自己想出來,香港無其他人做」,連手上的拐杖及眼鏡盒也是親手製作。
廢物織成手袋花瓶 開班授徒
聖公會福利協會轄下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2017年4月起在區內推動「織福:長者互助發展計劃」,引入外國流行的時間銀行概念,長者為其他長者提供陪診、家居維修等義工服務,可換取時分,亦可憑時分兌換照顧服務。家興憑荍@品及開班教學賺取不少時分,曾以時分換取有木工經驗的長者協助修理廁所門、去郊遊,也主動捐時分予有服務需要的長者。
家興近年病痛漸多,膝頭關節炎惡化,數度入院,深知再無法照顧自己,上月終入住安老院,暫停了手作。上周五他獲院舍批准外出觀賞作品展,之後會義賣作品並將部分款項捐予織福計劃。
扭轉受助者角色 互相照應
應對人口老化 可推廣18區
發起織福計劃並協助家興辦作品展的社工柯明蕙表示,時間銀行扭轉長者傳統受助角色,就像家興透過才幹兌換照顧服務,受助之餘亦助人,達至老有所為,「他們會開心及活得有尊嚴」。
面對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長,她冀長者透過互助,編織社區網絡,令居家安老時間更長,面對人口老化,安老服務長期追不上需求,是發展時間銀行合適時機。
帶茠曭怐瘍顑J,柯明蕙退休後於去年初與友人創立「仁人友福」行動平台,冀分享經驗,並將時間銀行推廣至18區,令更多長者受惠,「不想將人口老化說成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現象,活到老其實是福氣,希望大家更努力令長者活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