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陣前路今揭盅 前召集人:總會再聚 不認為解散等同公民社會死亡
【明報專訊】民陣前晚召開團體成員會議,傳出決議解散民陣的消息,臨時召集人鍾松輝昨向本報表示,今天下午將交代民陣最新消息。民陣成立近20年,2003年至去年從不間斷申辦七一遊行,由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開始,每年遊行主題由爭取普選,橫跨至性別平權、全民退保、最低工資等。前召集人楊政賢認為,民陣以往擔當議題設定的角色,能讓邊緣議題帶到主流空間,令公民社會更蓬勃,他不會悲觀認為失去民陣就等同公民社會死亡,相信每個組織背後的個體仍珍重民主自由的價值,某個時候就能連結一起。
民陣2002年9月由數十個民主派組織及民間團體組成,涵蓋不同民主派光譜,首任召集人為香港基督徒學會前總幹事胡露茜,當時23條爭議發酵,民陣成立相關工作小組,收集反對簽名、動員遊行等,最終翌年七一遊行50萬香港人上街,創回歸以來新高,迫使政府擱置立法。此後民陣每年均會舉辦七一遊行,主題涵蓋廣泛,不少市民及團體亦會趁遊行各自發聲。2019年3月起,民陣亦就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舉辦多次遊行,促使2019年6月9及16日分別近100萬及200萬人遊行。
初年辦七一 發揮議題設定作用
於2013至14年間出任召集人的楊政賢認為,民陣在2010年前主要發揮議題設定的作用,民陣每年七一遊行的主題均「水蛇春咁長」,涵蓋勞工、新來港者、跨境兒童、宗教等各類議題,正因當時公民社會不如現時蓬勃,很多民間團體初萌芽,仍未能主流化,民陣正正能連結不同公民團體,每年七一、元旦遊行至少能為民間團體創造發聲、表達的空間。他猶記得,2005年社會風氣仍相對保守,但民陣七一遊行由LGBT團體拉「頭banner」,惹來保守宗教團體批評,卻能將較邊緣的議題放在主流空間,拉闊社會議題。
民間組織紛立 2010後轉為動員
楊認為公民社會在2010年後變得蓬勃,參與門檻亦下降,催生更多民間組織,毋須借助民陣亦可令議題讓社會關注,民陣角色開始轉為動員。他說,民陣在2003年社會氛圍下大型動員遊行,令其具象徵及代表性,形容是老牌社會動員的平台,「2019年後雖然冇呢支歌仔唱」,但民陣以前舉辦的遊行示威獲批的不反對通知書,被視為一個相對安全的保證。
面對解散消息,楊政賢說,不會悲觀認為失去民陣就等同公民社會死亡,雖然短期內未必能有一個高調的平台能連結不同團體,但每個組織背後均是不同個體,只要「個體」仍珍重民主自由的價值,某個時候就能連結一起。
楊政賢:極權不信有人犧牲福祉爭自由
民陣近期屢受建制媒體抨擊,楊形容,抹黑支持民主人權的組織者受外國操控是一種侮辱,是極權不願相信有人犧牲自己福祉爭取自由,「黑心的人永遠只看到黑暗」,但對他來說,以往在民陣服務只因「有價值又開心」。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