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校長陪學生撫平反修例創傷 師生關係破裂「相當心痛」 用關懷重建信任
【明報專訊】「老師,我今日都畢業了,希望沒有辜負你們」。英華書院校長鄭鈞傑在任內最後一次散學禮,向其「英華仔」時期的恩師致謝。當年鄭鈞傑年少時的美好校園時光,驅使他返母校教書。他出任英華校長10年,最艱難的一課是2019年反修例事件衝擊校園,學生一度對學校失去信任、心懷猜忌,師生關係破裂;學校同時亦遭到學生、校友多番抨擊,令他相當痛心。鄭鈞傑說,學校該段時間縱承受創傷,惟沒有放棄,他尤其感激老師、社工等花時間心血陪學生、關心學生,令學生明白學校愛惜他們,「法例不會令人內心改變,而是人與人之間關愛」。
明報記者 魏綺婷
鄭鈞傑1983年讀中一,其間除了大學及師訓4年多,他一直在英華,以學生、教師、校長身分,度過34年光景。他還記得教第一堂的Applied Maths課(應用數學),班房裏的中六生是他讀中六時的中一師弟,有代代傳承之感。
澄清早擬退休 無關反修例風波
去年鄭鈞傑宣布退休,惹人猜想是急流勇退,鄭鈞傑說無關社會狀况,早在2019年4月已決定退休。他說自己一直以英華為先,惟自完成200周年校慶工作後,希望抽多些時間照顧家人,而5年前通波仔手術亦令自己更珍惜健康,「到了某一個階段,是時候退下來」,他之後會到加拿大與家人相聚。
鄭鈞傑形容自己心境是《出師表》所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說自己沒有諸葛亮的能力,「一直都是一個好普通的人」,做校長初心是因為當時學校需要他,而他希望可為守住英華核心價值及傳統而作出承擔。
2011年做校長,學校正值舊制過渡至新高中學制,而英華亦轉為直資不久,至近年「社會外在環境因素轉變」,他形容是「幾大挑戰」。2019反修例運動,學生在校園躁動,鄭鈞傑回想,學生的立心是想要他們所想更美好的社會,「不是為了自己」,但他們當時接收的資訊、表達方式不理想,學校按校規懲處了部分人,同時花很多時間勸說、輔導、傾談。他稱學生、校友和家長分別也有不同立場,慨嘆學校當時無論做什麼也是「兩面不是人」。
校友家長各有立場 嘆兩面不是人
如今反修例風波過去,校園回復平靜,鄭鈞傑感謝教師及社工背後默默工作,「希望同學明白,他們能夠做的事,就是做好自己本分,將來有需要在不同崗位貢獻社會」。他稱過去情緒比較大的同學「靜番落嚟」,專注學業,更有人考獲全班第一名。
英華是本港現存西式教育歷史最悠久的學校,1818年在馬六甲創立,宗旨包括培育華人傳道人才、廣傳福音,鄭鈞傑稱,時至今日,辦學理念不是純粹傳教,而是讓信仰核心價值具體實踐,如關懷、看顧弱勢社群。他稱,學校每年都有很多探訪、義工活動,縱然學校中產家庭比早年多,但希望同學不忘自己使命,要幫助有需要的人。
談移民潮:能者走掉 誰幫有需要的人?
本港掀起移民潮,有教師及學生離開香港。鄭鈞傑稱,每人離開都有不同原因,好多人離開,同時仍然很多有心人留下努力貢獻社會、貢獻教育界,「有能力走的人走掉,有需要的人誰來幫?」他欣賞留港的人依然緊守崗位。
(校長退休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