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包場屬政治任務 票房不能作準
內地每逢大型政治紀念活動時,多會推出一批影視作品。而隨着香港電影人的參與,相關影片的質素也出現提升,並創票房紀錄。不過對於主旋律電影而言,因有過多政治因素參與,並不能反映影片實際票房情况。
近年來內地在大型活動中,曾推出多部影視作品,包括2009年為慶祝建國60周年的《建國大業》、2011年為慶祝中共建黨90周年而推出的《建黨偉業》、2017年慶祝建軍90周年的影片《建軍大業》,及2019年為慶祝建國70周年的《我和我的祖國》等。
自《建國大業》起,愈來愈多香港電影人參與主旋律電影拍攝,除提高主旋律電影可觀性外,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紀錄。
例如《建國大業》首映半日票房1477萬,創造當時首映日票房新紀錄;《建黨偉業》首日票房則突破2000萬;《建軍大業》在首映票房則達到4138萬,直到《戰狼2》上畫才被打破。至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上映,單日票房高超2.7億元。
有業內人士向本報稱,主旋律電影一般都會有包括中宣部等及政府部門推動,並當作政治任務,學校或企事業單位,或是街道和社區等,都以包場的方式觀看,因此並不能反映影片實際票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