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置換年輕化 運動劇烈過重增風險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前年1月引入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有助提升全髖關節置的假體放置準確度至98%,增加假體關節使用壽命。截至上月底,港大在瑪麗醫院進行了317宗相關手術,當中約17%患者為60歲以下。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總監忻振凱稱,關節退化近年年輕化,經常做劇烈運動或身體過重等都是風險因素,有愛踢足球的交通警51歲已須換膝關節。
17%患者60歲下 五旬交警術後兩月可騎車
51歲的方先生任職交通警,體重約200磅,亦經常踢足球,他3年前感覺到膝蓋無力及痠痛,右膝尤其嚴重,亦有「O形腳」,步行及上落樓梯均感辛苦。他最初以為普通發炎靠止痛藥止痛,同時憂人工關節或只能使用約10年,打算待年紀更大時才換,及後病情轉差,遂於3月底接受以機械臂輔助的膝關節置換手術。
手術至今約兩個月,方先生稱康復理想,可騎電單車及外勤。主治的中心總監忻振凱稱,病人手術完成當天已可下H,並利用輔助器步行,留醫5天後出院毋須拐杖,一般術後一個月可康復七至八成,完全康復則需半年以上。
機械臂施術更精準 較套餐價貴4萬
忻振凱稱,以往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大多是60、70歲等長者,近年不少60歲以下患者,或因常做劇烈運動、過重或職業而出現問題。他稱傳統手術由人手截骨及植入假體,依賴醫生經驗;而機械臂手術會先做3D電腦掃描關節,由機械臂截骨,誤差較小。採用較耐用的非骨水泥假體可使用20至30年。港怡關節置換中心3月以有關技術進行首宗關節置換手術,至今完成3宗。
港怡醫院關節置換手術套餐介乎約15萬至逾27萬元,院方稱,使用機械臂技術較套餐貴4萬元,要再了解其他同類手術患者復康時間,再決定是否將該技術納入套餐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