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釋疑
剛在2020年12月相繼在美國和加拿大經有關政府監管部門審批使用由美國輝瑞製藥(Pfizer)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合作及美國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的疫苗是使用嶄新的科技: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簡稱mRNA),但卻令人擔心它的成效和安全性,讓我向大家仔詳細解釋。
(一)信使核糖核酸疫苗使用新科技,成效和安全性有保證嗎?
科學研究人員研製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已有幾十年了,對這種疫苗的興趣持續增長,因為它可以在實驗室按標準化的步驟和流程快速,並大量生產,比使用傳統方法研發疫苗快得多。已有使用信使核糖核酸疫苗預防流感、寨卡病(Zika)、瘋狗症(rabies,又稱狂犬病)、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簡稱CMV)等的研究。
此外,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技術可發展至只需注射一針防疫針就能預防多種傳染病,省卻需要注射的數目,這尤其對害怕打針的人確是一個大喜訊。除了發展成為疫苗外,信使核糖核酸也已應用在醫治癌病的免疫治療法(immunotherapy),另一個發展的方向是應用在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
(二)疫苗通常要多年才能研發成功,為何這種疫苗卻可在幾個月就能研發成功,並獲批准使用呢?會否因為太過匆忙而忽略了正常的審批程序呢?
這麼快的速度就能研發成功,並獲批准使用真的是「奇蹟」,但不是倉促的『抄近路』(shortcuts),而是結合了多重作業(即多件事同時做)、協調、全球努力和早期的研究成果。
導致這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病毒並不是第一種在人類致病的冠狀病毒,第一種在人類致病的冠狀病毒早在五十多年前被發現,自此,科學研究人員再發現多種,包括2003年引起「沙士」(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中國稱為非典型肺炎)、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MERS)等,就是因為在人類發生新興傳染病的模式。
很多有遠見的科學研究人員發展出研究平台,能夠在這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發揮了極大極大的作用,所以研究的基礎不是從零開始、突然發生,而是從以前經歷過疫症所受的教訓和經驗累積而成,而我們正在收割前人努力的成果。
當新冠肺炎於2019年12月首先在中國出現時,中國的科學研究人員很快就能譜出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並在2020年1月11日將資料與世界各地的科研團體分享,這是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疫症還未爆發之前,儘管科研團體的快速行動,疫情很快蔓延全球,很多專家都同意這是因為社會和政治的失敗,而不是科學的失敗。當實驗室能夠駕馭新的遺傳密碼資料時,新科技已在其他疾病的科學研究也有多年了,尤其是使用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的技術。
疫苗的研發和製造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今次,製藥廠的合伙,令研發能快速進行。此外,研發疫苗的其他過程通常需時多年及順序發生,但今次因疫情危急,所以不像以前要等一個步驟完結才開始下一個步驟,而是在安全及在科學研究準則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多個步驟可同時進行。
此外,在正常的情況下,製藥廠會將整份完整的數據提交各國政府監管部門審批,但這會費時失事,反之,每次收集到數據即時送交政府監管部門,除了節省很多時間外,更令數據的透明度增加。加上疫情在多個國家肆虐,令感染、發病和死亡人數不斷大幅飆升,除了增加成功研發疫苗的急切性,也提供大量研究數據,令臨床實驗能夠更早達到重要的指標,比預期早得多。
讓我們齊向科學研究人員的努力不懈致敬,並享用新科技的成果,祈望在我們的同心合力下,新冠疫情早日受控,讓我們回復正常的生活。
文﹕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