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
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病理屬「狹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是瑞士外科醫生弗里茨•狄奎凡(Fritz de Quervain)於1895年發表有關疾病的報告而得名,是控制拇指活動的兩條肌腱(tendon)的腱鞘(tendon sheath)發炎引起的。
患者感覺手腕靠拇指側疼痛和腫脹、用手抓或捏東西時拇指和手腕的疼痛會加劇和難於活動等,若病況持續和得不到適當的治療,疼痛的範圍會伸延至拇指或前臂。
長期過度使用手腕是導致狄奎凡氏症的主要病因,肌腱是繩狀組織將肌肉連接在骨骼,當人用手抓、捏、握、擰等動作,在手腕靠拇指側有兩條肌腱在一條幼小的腱鞘內順暢滑動,日積月累重複某些動作會刺激肌腱和腱鞘,導致慢性發炎,令腱鞘變厚和腫脹,妨礙肌腱的正常活動。
其他會導致這個疾病的病因包括:(一)創傷:創傷遺留的結疤會妨礙肌腱的正常活動;(二)關節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狄奎凡氏症的高危因素包括:
(一)年齡:年齡介於三十至五十歲比其他年齡群組有較高的風險;
(二)性別:較多女性比男性患上這個疾病;
(三)懷孕:這個疾病可能與懷孕有關;
(四)護理嬰兒:剛生產之婦女在照顧嬰兒時、例如餵奶、洗頭和洗澡時需要用手和手腕托住嬰兒,重複動作會引起這個疾病,所以,也俗稱「媽媽手」,不過,很多時這個疾病也見於照顧孫仔或孫女的祖母和外祖母。
(五)需要重複運用手和手腕的工作或嗜好等、例如長期使用電腦滑鼠、廚師、需要經常數鈔票的會計人員或銀行職員等。
通常醫生向患者詳細查詢病況和作簡單的臨床檢查就能確診狄奎凡氏症,一個頗為準確的臨床檢查是「芬可斯坦測驗」(Finkelstein test):醫生叫患者將拇指橫放在掌心,然後將另外四隻手指屈曲蓋在拇指之上,醫生會將患者的手腕向小指的方向偏斜,若手腕靠拇指側處有劇痛,很大可能就是狄奎凡氏症。在絕大多數的情況都不需要X光、超聲波、驗血或其他檢查來確診。
狄奎凡氏症的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維持拇指的正常活動和防止復發。治療的方法包括:
(一)盡量避免會勞損拇指和手腕的動作。
(二)使用護托或夾板將拇指和手腕固定、讓發炎的肌腱和腱鞘得到適當的休息。
(三)在患處敷冰、起消炎作用。
(四)藥物治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s),或接受在患處注射類固醇。
(五)物理和職業治療,治療師會評估患者如何使用拇指和手腕,並會作出減輕手腕壓力和勞損的建議,治療師也會教導一些運動,強化肌肉、減輕痛楚和減少肌腱的刺激。
(六)手術治療:若病況嚴重而其他治療方式並不奏效,醫生會建議做一個簡單的手術,將發了炎而腫脹的腱鞘鬆開,消除痛楚、並讓肌腱恢復正常的滑動。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