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公院減非緊急服務 擴公私營協作 放射診斷外判 4月用量升1.4倍
【明報專訊】疫情下醫管局削減非緊急服務,同時擴闊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服務量及範圍,以減輕對病人的影響。當局自2月中將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的對象擴展至所有合資格癌症患者,4月服務量較2月增長約1.4倍;局方亦正就膀胱鏡檢查的公私營協作招標,已接獲私家醫院投標。有醫生關注會否出現「獨市」,建議讓私營業界,尤其獨立執業醫生有公平參與的機會;有病人組織則稱質素保證最重要。
醫局全額資助
擴至所有合資格病人
醫管局發言人稱,自2月中起,把「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服務群組擴展至所有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費用由醫管局全額資助。由3月至5月中,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掃描造影的服務量共1.02萬宗;其中4月服務量為4000多宗,比2月的1684宗增加約1.4倍。
至於血液透析「共析計劃」,原本名額為267個,自1月底起陸續增加名額,截至5月15日,已額外轉介37名患者到社區血液透析中心治療。醫管局自3月16日擴展「腸道協作計劃」至大腸鏡個案,截至5月15日,有514名病人到私營醫療機構接受大腸鏡檢查。
新項目方面,初生嬰兒黃疸治療、剖腹分娩、癌症病人的放射治療及骨科手術,病人只需繳付公院費用便可於私家醫院接受治療。截至5月15日局方已轉介88名嬰兒、9名孕婦、37名癌症病人及7名骨科病人。
發言人續稱,膀胱鏡檢查公私營協作的招標工作仍在進行,已收到包括私家醫院的標書,正積極處理餘下程序,盼盡快公布詳情。
膀胱鏡檢查招標
私醫倡設名單防獨市
醫學會公私營協作計劃專責委員會聯席主席麥肇敬指出,部分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糞便含有病毒,業界亦擔心尿液帶病毒,疫情下要節省個人防護,早前大腸鏡、膀胱鏡檢查等服務暫停。即使醫管局分階段恢復非緊急服務,他認為「清龍」有難度,因公院醫生平日的工作安排已擠滿(fully packed),「想double(加倍)工作都未必做到」,相信疫情是加快推動公私營協作的契機。
麥關注正招標的膀胱鏡計劃會否出現「獨市」,建議當局推行協作時應以「腸道協作計劃」為藍本,讓病人在醫生名單中自由選擇服務,令私家醫生有公平參與計劃的機會。
社協:要確保沒私相授受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據他所知現時醫管局膀胱鏡檢查一般要等候10至12周,有患者於去年11月因血尿到普通科門診求醫,原定2月底做膀胱鏡檢查,但因疫情而延遲一個月。他說病人通常夾雜其他病徵,延遲檢查會影響後續治療,形容情G不理想。
他又認為醫管局近年推動公私營協作進度慢,今次疫情亦反映,純粹靠公營醫療應付需求會「頂唔順」,私營市場亦應該肩負社會責任,共同推動計劃。至於「獨市」問題,他說保持質素與醫管局看齊最重要,但也要確保沒有私相授受。
明報記者 許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