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4.22
    星期三

生活關鍵詞:拉近彼此 暢談時事 Terry Yeung:真人與網民 距離是很遠

[2020.04.22] 發表
Terry常看各種立場的新聞,且進入不同網上群組與人討論,了解他人想法,開闊眼界,力求更客觀分析時政。
Terry間中會在IG做直播與網民聊天,每次直播至最後一分鐘,他都會請正在收看的網民留言,分享感受或提出疑問,他亦會即時解答。
《讚爭》

【明報專訊】社交平台專頁「Terry的媒體懶人堂」追蹤的網民逾5萬,Instagram亦有約4.7萬粉絲追蹤,網主之前一直以筆名寫作,數月前卻決定 「卸下保護衣」,改以真身Terry Yeung示人。做過實體報的網上編輯、不同社交平台的媒體工作,與讀者的距離「這麼近,那麼遠」,對「社交距離」也有不一樣的解讀。

筆名網上暢談 頓悟現實距離

大學修讀語文研究(中文主修)的Terry立志當教師,曾在小學任兼職功課輔導班導師。課堂上與學生打成一片,開心得連訓導主任也走來着他們安靜一點。日子久了,他發現在教育制度內限制多多,規範與限制一體兩面,想與學生親近,在制度內卻好像愈走愈遠。Terry向來喜歡討論社會和政治議題,大學畢業後在社交網絡開設專頁,用筆名直抒所感,大談時事、政治、愛情。該專頁廣受歡迎,他也化身成「小型告解室」,「很多讀者跟我談心事,他們就像對無名氏呼喊心聲,就算沒有人回覆也不要緊」。

撇開社交平台專頁上的身分,現實世界中的Terry,首份工作是在本地報章當網上編輯,入行半年遇上雨傘運動。有次他在報章專頁的帖文引述黃之鋒在台上的發言,遭對大台反感的網民回應怒罵。他頓悟自己與現實有距離,於是主動要求外出訪問。走到佔領區,他看到很多安坐報館看不到的故事,如有人受傷請求幫忙時被當作「鬼」等。

真身比匿名更有說服力

恍如穿起「保護衣」的Terry一直以筆名發聲,直至2019年參與反修例運動中一次公務員集會,令他考慮以「真身」示人。當時他遇到一名公務員,對方邊說邊脫下口罩,真誠又激動地請他接過傳單:「先生,你一定要支持我們,我是公務員,我不怕被傳媒拍照,已預計公務員生涯就此止步,但我們要為年輕人走出來!」Terry揹着的袋子內已有數張傳單,本不打算再接,惟被對方的慷慨言辭所觸動,按捺不住哭起來。他見對方無名指上戴着戒指,估計有養家壓力,但仍義無反顧為年輕一代站出來,不禁使他反思談論意見、分析時事議題時,真實身分比匿名身分往往更能予人無可比擬的說服力。

「網民與真人之間,距離是很遠的,要講時事、媒體分析,一個匿名者說是否有足夠的道德勇氣?真實身分的說服力會大增,因為說假話有後果,之後可以被人追究」。從集會回家後,Terry便在之前設立的帳號向網民「招供」——他是Terry Yeung,現自組公司任媒體顧問。他本以為真實身分會令網民卻步,豈料反吸引更多人主動聯絡,談及的話題尺度十級飈升,如有同性戀者跟他「出櫃」、被控暴動罪的人去警署報到前與他傾訴等。

縮窄社交距離 首要調整心理

新冠肺炎疫情下,Terry因工作關係不能完全與外界保持遙遠的「社交距離」,在他心目中,社交距離有「物理」和「心理」之分——心理距離何時都存在,如疫情爆發前在通訊群組約朋友飯敘,總有人「潛水」;即使他跟好友物理位置上相隔很遠,一通電話卻又能連接彼此,「有位朋友很久沒有聯絡,最近因疫情關係,他在家工作,見我出IG限時動態,知道我有空,於是致電給我。一聊便是4小時,談過電話我才知道他剛離婚——他結婚時我是他的兄弟!」Terry認為,人際關係並不輕易就被安全距離1.5米及口罩阻隔,「有時人有社交距離,是因為人本身與社交很有距離,而這件事令人對生活沒有看法。社交距離是心理距離,要縮窄心理距離,首先要願意調整自己的心理」。

生活影響Terry的社交距離,亦影響其寫作。要想到題材,他說生活、感受、討論、共識不可或缺,「假如我認為特首很善良,跟朋友討論時對方不認同,我便發現自己的感受不是全部。討論後得出共識,再延伸下一步想法」。

Terry社交媒體網編出身,訓練出極速成文的本事,一被題材打動便可立即動筆,乘車10多分鐘已能完成三四百字的帖文。他計劃稍後在網上平台Patreon撰文,寫生活、愛情文章,「現在寫資訊戰的內容跟讀者距離很近,我與讀者卻少了份親密感。盼望透過重寫生活題材,拉近一點彼此的心理距離」。他認為寫作講求感覺,什麼都不要想便下筆,一口氣寫完再慢慢修改,再怎樣改精髓也猶在。「很多人認為寫作很難,才不是!每個人跟男女朋友吵架時(在短訊)打千字文都很快!」一切建基於生活,Terry直言,沒有生活的人永遠發現不到任何事情,反修例運動前他每周會看十齣或以上的電影、煲劇、看紀錄片且大量閱讀。當有生活、有感受,寫出令人感覺「零距離」的文章,其實不難。

■書籍推介

《資訊戰爭》The Perfect Weapon: War, Sabotage, and Fear in the Cyber Age (桑格著,但漢敏譯)

此書英文名稱為The Perfect Weapon,內容談及新時代下具殺傷力的不再只有刀槍,假消息也能為社會帶來傷害。別有用心的政府單位或透過假消息、假新聞影響輿論。Terry稱此書所引例子皆為真人真事,覺得內容很精彩。

《讚爭》LikeWar: The Weaponization of Social Media (P.W.辛格、艾默生.T.布魯金著,林淑鈴譯)

作者是智庫機構的戰略專家及外交關係研究員,親自走訪社交媒體公司、美國國防部與情報系統,了解網絡戰爭的方式,分析帶風向者、內容農場等如何操縱社交媒體。其中一例提及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時跟「劍橋分析」合作做上網習慣問卷調查,隨後將資料整合成大數據,分析各區分選民有何習慣,間接助特朗普當選。「此書能令讀者明白,在網絡上每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如何影響世界。」Terry認為很值得閱讀,自己也邊讀邊寫筆記。

文:吳穎敏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第428期]

更多教育
神回覆:剪髮的煩惱
【明報專訊】身為學生,最害怕的除了考試測驗,想必是剪頭髮。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找到適合自己的髮型非常重要!每走進髮型屋,都怕效果... 詳情
IG故事:中午吃什麼?
【明報專訊】陳穎妍(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中五)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孟子.告子上》也說到「食色,性也」,可見「食」是人類生... 詳情
文字定格:在自然中學寫書法
【明報專訊】相傳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王羲之小時候是跟從東晉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的。衛夫人是怎樣教授王羲之書法的呢? 他帶着小小的王羲之漫步... 詳情
文字食堂:午餐肉
【明報專訊】貨架上的罐頭賣光,大罐、小罐的午餐肉也不例外,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似乎能夠長期儲存的食物都無一倖免,從超市的大貨倉轉移到家庭的小貨... 詳情
想像發酵:思考篇
【明報專訊】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曾說過:「我思故我在。」與其做個沒有思想、行屍走肉的人,不如認真思考。以下關於思考的形容詞,你能找出多少個?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