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永居條例 當局稱將聽民意
上周《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發布,引來網絡民意反彈。諸多人士對當局欲對外國人開放永居大門表達不滿,司法部和國家移民局昨在京聯合召開發布會,稱將廣泛聽取吸收民意。事實上,就社會層面而言,民族融合是發展大勢;於歷史而論,古今中外亦不乏強國先例。
在徵求意見稿上,當局對外籍人士申請永居羅列多個條件,除為中國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公益等作出突出貢獻及有傑出成就的外籍人士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引進的外籍人士、在中國工作且納稅和信用記錄良好的外籍人士、投資達標準及有歸親需求的外籍人士均在列。但坊間認為,此會使中國變成一個移民國家;還有一些人認為,外國人未必在乎中國的文明和復興;更有民粹傾向人士認為,此例一開,不僅會擠佔國人福利與工作機會,還會使中國女性被外族「劫掠」,致中華蹈亡國滅種之險。
但事實上,據民政部數據顯示,近10年涉外婚姻中,內地女性外嫁正逐步減少,2018年外娶數量還首次高過外嫁數量。澎湃新聞亦稱,截至目前約有百萬外國人在華工作和留學。而外國人較多的地區,也並未影響本地就業。有關擔憂以吳牛蜀犬形容也並不為過。
古今中外不乏融合強國先例
據實而論,古今中外,外邦人士確實也曾造就了本邦人士所不能的成就。如古時強秦所用小篆及《大秦律》皆出自楚人李斯之手;破除封建的民主與科學,亦是番邦舶來之物。類似例子在二戰後的歐美亦有[可循。這份徵求意見稿意味中國一改70年來頗為苛嚴的國籍政策,向更加開放轉變。
孔子有云:「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長遠而言,這些外來之士,相信會進一步融合和孕育更為強大的人類文明。當局需關注的,則是把好審核關口,拒絕發放超國民待遇,使國民「不患寡」也不患「不均」,才有利於融合發展的良性進化。明報記者 鄭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