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發現30公分「英良迅猛龍」
【明報專訊】26日北京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率領的中外科學家宣布,於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身長僅30公分,體型如雞,對中國傳統理解恐龍的演化有重要意義,並以收藏標本的中國「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命名為「英良迅猛龍」,成為重建中國生物地理和地層模式的一個重要基準點。
研究人員表示,美頜龍屬,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典型」小型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分布零散,其分支的絕大多數發現於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的上侏羅統地層和中國遼西下白堊統義縣組地層,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美頜龍,發現於1859年,屬於較原始的小型獸腳類,母雞般大小,其長尾巴就佔身長的一半,且體型纖瘦,後者在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中發現過大量美頜龍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6年發現的「中華龍鳥」,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身上長有毛髮的恐龍」,牠的出土也直接證明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假說。
行動迅速性情兇猛
此次在河北豐寧四岔口盆地的花吉營組新發現的化石,則是介於上述2個主要化石產出地層年代間的一個新種,並用福建省以收藏標本聞名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命名為「英良迅猛龍」,表達的是這種小恐龍行動迅速,性情兇猛,據學者之前提出的反鳥類組合的多樣性,可能保存早期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最古老的動物群,同時,英良迅猛龍也成為重建生物地理和地層模式的重要基準點。
體型小但牙利致命
英良迅猛龍是一種生活在早白堊世的小型肉食性恐龍,與其他美頜龍類不同,擁有一種獨特的骨骼形態,包括奇特的顱後骨骼特徵組合和超長的小腿等,在地層學上,英良迅猛龍是亞洲美頜龍類中最早出現的,也是該類群中體型最小的物種,不過其化石並不完整,缺失頭部等位置,但從同類恐龍可推斷,全長約30公分,有修長而靈活的脖子、輕巧的頭骨,嘴巴裡的牙齒小巧但非常尖銳、邊緣彎曲,對於比它小的動物來說是致命武器,當英良迅猛龍捕捉獵物時,會伸出長長的脖頸就可以抓住它們,並用牙齒將它們碾碎,連飛行昆蟲或奔跑的蜥蜴都難逃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