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關鍵字:行山 有所得
【明報專訊】登山過程充滿變數,但可從中認識自己。小學開始行山的鄭律韻(Melody),近4年成為登山愛好者,有空就會在香港、外國等地登山,每次旅程均有不同體驗、學習與反思。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亦各有所得。
首次認真行山 體會預備不足
Melody中學時是長跑隊員,至大學開始愛上登山,因可欣賞美景,感覺放鬆。她憶述首次認真登山,「大概在2015年認識了一些愛行山的朋友,行香港的狗牙嶺,到現在還很記得當時的衣著」。她當時身穿牛仔褲,腳踏無防滑功能的平底球鞋,被同行朋友取笑。她不知部分山路陡斜,雖順利走畢全程,但深刻記得準備不足。
一人登山 發現自己
約兩三年前的夏天,Melody獨自挑戰台灣第二高的雪山,「改寫了我對山的看法,亦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此前她曾到日本登山,以為台灣與日本天氣相似,同樣偏暖,預計三日兩夜便能走畢全程。可是她低估了山上的氣溫變化,沒帶睡袋保暖未能入睡,體能和精神均大打折扣;途中更遇上大霧,「當時告訴自己要走快點,雖然身體不適、疲累,但要堅持,因為若在路段中暈倒,可能很久後才被人發現」。她勉強支撐到山屋範圍,靠山屋的義工攙扶入屋。事後回想,Melody藉旅程發現自己原來怕麻煩別人,差點因而陷入危險。
隊友同走 互相依靠
Melody既喜歡一人登山,亦會與隊友一起挑戰不同的山脈,如她曾與朋友往俄羅斯登山,「不止登山講求意志,回程時也要有體能及意志堅持下去。我發現有隊友同行時,意志會較弱,因為有隊友可依靠」。俄羅斯登山之旅回程時,意志鬆懈加上身體疲憊,她幾乎不能完成旅程。當時隊友提議將各人背包紮成救生筏,讓她躺在上面再把她拉走。「我有躺在筏上,但很快它就散開了。」Melody稍稍休息,回復精神及體能,最後在隊友攙扶下完成行程。
不似預期 仍有收穫
除了遇過體力及意志力不足,Melody也試過兩次受天氣影響,取消原來要往日本及台灣的登山旅程。「第一次是留意到當地天氣惡劣,索性取消機票,留在香港;第二次就有些不同,打算先前往再看看有沒有機會登山,即使未能登山,我也有其他收穫,如(趁機會)了解當地的環保相關工作等。」對她來說,縱使未能深入山中,前往登山的路途上,也可能有特別收穫。
■知多點
古人登山有感
不少古人愛登山,例如《孟子》中提到孔子登上泰山看山下風景,頓時覺得所謂的天下與世界其實很小,出了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語帶雙關,表面講山,亦可喻人,指人應有更廣闊的眼界。泰山是古人心之所往,未能登山者亦有所寄望,就像唐代詩人杜甫,在泰山腳下望泰山,以《望嶽》寫下其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自己有一天登泰山頂,俯瞰渺小的眾山。
[語文同樂 第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