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讀心術」研究 大腦信號轉化文字
跟上一般對話速度 準確度逾六成
美國一項由Facebook資助的研究成功破譯大腦信號,首次將人類大腦活動發出的信號轉化為文字,甚至能跟上一般的對話速度,為神經科學帶來重大突破。雖然系統目前能辨識的詞彙有限,但科學家相信,這一研究有助開發更強勁的系統,實時破譯人們想說的話,令嚴重殘疾患者更流暢地與人溝通。
有關研究結果周二(30日)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由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團隊進行,獲專門研究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的Facebook「實境研究室」(Reality Labs)支援。現時嚴重殘疾患者可憑眼球移動及肌肉顫動等操控裝置,但帶領研究的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張復倫(Edward Chang)指出,目前仍未有語音輔助系統可讓使用者跟上人類流暢的談話節奏,因此展開今次研究。
研究團隊找來3名留院準備接受神經手術的癲癇症病人參與測試,他們全部能正常說話。醫生在手術前將一小塊微型電極植入至他們其中一邊的大腦皮質,原本用作偵測癲癇發作的原因。在測試過程中,研究人員向患者提問9個問題,患者然後讀出24個預設答案,已植入的電極則記錄其大腦活動的數據。
系統辨識詞彙有限 可答簡單問題
研究人員建立電腦模型,讓它學習特定的大腦活動模式,與患者聽到的問題及說出的答案進行配對,最終軟件僅憑大腦信號就幾乎能立即辨識出患者聽到的問題和作出的反應,準確度分別為76%和61%,遠高於研究人員原本估計的7%至20%。雖然研究仍屬初步階段,但已能讓患者回答一些簡單問題,包括喜歡的音樂、目前感覺如何、房間溫度及亮度是否合適、何時想再檢查等。
檢測嘴唇喉部移動 非腦海構想
雖然今次是技術突破,但仍有不少挑戰待克服,其中一項挑戰是改良軟件,令軟件能將大腦信號轉換成更多樣化的語音。這需要大量口語及相應的大腦信號數據訓練演算法,而數據可能因人而異。系統檢測的大腦信號是用作支配嘴唇、舌頭、下頜及喉部的移動,而非腦海構想的話語。但部分受傷或患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人未必能發出這類信號。另外,系統需要在腦部植入電極,與fb在2017年提出的非侵入式、每分鐘能輸入逾100字的「讀腦」裝置仍有距離。
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沒有參與研究的神經倫理學家溫斯頓.蔣(Winston Chiong)擔心,系統將來或引發泄露私隱等倫理問題。張復倫則稱,解構一個人想公開表達的說話已很困難,窺探內心想法更近乎不可能,「就算可能,我也無意研發這樣的技術」。
(衛報╱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