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擬打稀土牌 美學者質疑成效
指衍生產品多中國生產 華府樂得加強制裁藉口
中國近期被指釋放考慮動用「稀土牌」的信號,作為回應美方提高關稅施壓的新手段,成為中美貿易戰的新焦點。有分析擔心,一旦失去中國稀土供應,美國依賴稀土的科技產品和武器生產,都會受到嚴峻威脅。美國商務部近期發表報告,承認一旦中俄長期禁運,美國和盟國的稀土供應鏈將面臨重大震盪。不過研究稀土產業的美國學者接受本報訪問時質疑,「稀土牌」的提議者並不了解行業,美國所受影響未必那麼大,甚至可能反過來以此為加強制裁中國的藉口。明報記者 周宏量
在中國近期釋放考慮動用「稀土牌」的信號後(見表),西方輿論重新關注美國對中方稀土供應的依賴,亦引發相關業界緊張。美國商務部早在2017年便按總統特朗普指示,研究稀土供應問題,到本月4日發表《確保關鍵礦物供應安全和可靠之聯邦策略》報告。美國內政部將包括各種稀土元素在內的35種礦產列為「關鍵礦物」(critical minerals),報告承認美國高度依賴關鍵礦物進口,倘若中國和俄羅斯要停止向美國及其盟友出口一段長時間——「類似2010年的中國稀土禁運」——持續的供應擾亂會對美國及外國關鍵礦物供應鏈造成巨大衝擊。
不過研究稀土產業政治學的美國專家認為,中國打「稀土牌」的成效未必真的那麼大。2017年發表Rare Earth Frontiers《稀土前沿》一書獲獎的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助理教授克林格(Julie Klinger)向本報稱,中方專家無疑正支持類似行動,西方媒體也喜歡中國帶敵意的故事,但提出限制稀土出口往美國的建議,只會顯示他們對稀土產業「理解非常差」。她解釋道:「只有非常少的企業會受到稀土出口限制的影響,更關鍵的是那些帶有稀土的增值性(value-added)科技零件,它們很多也是在中國生產。」
在奧巴馬時代曾任副助理國防部長(主管製造業及工業基地政策)高級顧問、並領導國防供應鏈研究的美國聖母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戈爾茨(Eugene Gholz),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談論一國是否能以擾亂某產品在特定市場的貿易來威脅另一國,主要因素在於市場的靈活度和適應能力,又或該產品的可取代程度;可發揮影響力的產品則是替代供應者不容易取得,亦即需要長時間去找替代或替代方案的成本會高出很多。市佔率是其一觀察指標,中國生產商10年前供應全球95%稀土礦物,但如今已降至70%。
不過另一看點在於需求有多少是屬於「關鍵」用途。戈爾茨指稀土得到許多關注,是因為人們看到很多潮流科技用品、先進醫療器材以至敏感用途(例如國防)等用上稀土,但很多尋常用途如煉油或便宜的消費品都可能會用到。他認為,如果中國政府嘗試操縱稀土供應以達到政治目標,它們需要擾亂貿易去到確保對方難以取得稀土作重要用途的地步,又或足以令人們放棄在珠寶使用磁性扣u。
戈爾茨提到,美政府已多次表明擔憂稀土貿易受干擾,故即使中國政府實際上無法以「稀土牌」傷害美國經濟,華府仍可訛稱中方真的損害到美國。在這情G下,美國政客或以中國威脅為藉口,採取更為保護主義的措施——那些反擊措施或原本很難用得上,但因中方打「稀土牌」,華府能以「國家安全威脅」為由合理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