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區老師」充權 冀社會認同拾荒者付出
【明報專訊】手執生鏽陘M,黃月嫻(黃姐)雙手乾癟卻有力氣,一下便劃破貼滿膠紙的紙皮箱,將之變成一塊塊紙板,堆疊在手推車上,她叮囑要「前輕後重」,免紙皮失衡散落四周。在黃姐眼中,拾荒是充滿民間智慧的環保工作,她拒為掙取更多錢而向紙皮澆水,也不會把垃圾混進紙皮。自食其力,但環顧四周,卻盡是厭惡眼神。近來她四出到「真人圖書館」談拾荒經驗,只願別人明白拾荒是值得尊重的工作。
黃姐常把手推車或紙皮放在街頭,多次遭食環署人員驅趕或充公物品,偶爾也被市民投訴阻街,像過街老鼠。偌大的公共空間,卻難容得下這班隱形的清道夫。關注拾荒者權益的組織「拾平台」,發言人鄧永謙說,這是普遍拾荒者面對的困境,提議政府設立回收空間,專門供長者拾荒後擺放手推車或整理紙皮。
推動政策改革同時,也要為拾荒者充權。鄧永謙特意找黃姐參加真人圖書館,與公眾分享經歷,又安排她帶領議員或社區人士落地體驗拾荒,擔當「社區老師」。
關注團體:盼政府創造回收資源工種
拾荒恍如是長者貧窮的近義詞,但鄧永謙說兩者無必然關係,更希望社會改變思想,定義拾荒為工作,思索如何令他們的工作環境更安全、更有尊嚴,「長者係有選擇去做呢樣洁A我]要尊重」。眼見長者俯身彎腰,「拾平台」也推動改良手推車等拾荒謀生工具的設計,減少勞損。
與其只以憐憫目光看待拾荒者,他倒希望社區與政府認同拾荒者的勞動付出,正視他們對回收業的貢獻,政府可創造回收資源的工種。「以老人家為主題儱s聞,總係會得到人同情可憐,但佢]要麉Y咩?係需要尊重」,鄧永謙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