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貧富懸殊
【明報專訊】貧富懸殊又稱貧富差距、貧富不均,顯示社會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入息差異,反映社會資源分配的情G。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常被用來量度社會貧富差距,系數介乎0至1之間,0代表絕對平等,1指絕對不平等;數值愈大,貧富差距愈大,現實中沒有社會是絕對平等或絕對不平等。
■相關新聞
◆(全)
26富豪資產 最窮38億人總和
樂施會2019年1月報告指出,擁有逾10億美元的億萬富豪過去一年的財富增長12%,相反全球最貧窮一半人口(the poorest half of humanity)共38億人的財富則減少11%,貧富懸殊正在擴大。報告亦指出,全球最富有的26名富豪的資產,等於最窮38億人的資產總和。樂施會指需正視稅收不公問題,敦促各國採取措施,例如徵收富人稅。
◆(全)
印度貧困兒童易輟學
根據印度國家調查,2007年至2008年,該國每月開支最低的10%人口,識字率只達一半,而最高的10%人口,識字率則有九成。貧困家庭的兒童不論在入學及出席率也明顯較低,也較易輟學。被邊緣化的家庭如「賤民」、印度原住民阿迪瓦西(Adivasi)、穆斯林以及單親家庭的孩子,停學或沒有接受教育的情G更普遍,原因包括宗教、貧困、需留家照顧弟妹等。
此外,印度公立學校的設備大多欠佳,相反富有家庭可送子女就讀私立學校。這些為數不少的私立學校無論在師資和設備也十分優越。
近年印度政府曾提出補貼學生就讀私立學校的學費,但遭民間團體反對,認為這做法只會進一步拉闊公私立學校資源的差距,加劇印度貧富懸殊。
◆(港)
樂施會:港堅尼系數45年新高
2018年9月樂施會公布《香港不平等報告》,指出201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539,為45年來新高。報告亦指出,在2006年至2016年間,最貧窮的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上升14%,由2250元增至2560元,然而最富裕的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則上升47%,由76,250元增至112,400元,兩者差距由2006年的約34倍,擴大至2016年的約44倍。換言之,香港最貧窮的一成家庭要工作約3.7年,才等於最富裕一成家庭的一個月入息。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回應,若要評價政府政策影響,應看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2016年經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為0.473。樂施會港澳台項目主管曾迦慧表示,2016年香港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仍然是已發展經濟體中最高,收入嚴重不均情G仍無太大改善。她促請政府增加在公共開支中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的比例。
◆(港)
港基層童人口升 或衍生跨代貧窮
貧富懸殊亦衍生跨代貧窮問題,基層學童缺社交及學習資源,居住環境惡劣,向上流動愈益困難。政府2018年11月公布本港貧窮情G, 指出2017年貧窮人口近138萬,貧窮率20.1%,升見9年新高。兒童貧窮率亦較之前一年上升0.3個百分點,達17.5%,兒童貧窮人口增至17.7萬。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稱,有兒童的住戶貧窮狀G惡化,主因為照顧者不能投入勞動市場或只能從事兼職或零散工,倡增加託兒服務,釋放勞動力,並改善在職家庭津貼。
◆(中)
中國:1.6萬村貧困率逾20%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第13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發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目標是2019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
2018年,全國貧困率為3.1%;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國334個縣貧困率達11%,110個縣貧困率逾18%,另有1.6萬多個貧困率逾20%的村,比全國貧困率高出逾5倍。
這反映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嚴重的貧富差距,預料未來新加扶貧資金主要向這些地區投入。
■延伸概念
收入懸殊(income disparity)
跨代貧窮(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個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港 = 今日香港
中 = 現代中國
全 = 全球化
衛 = 公共衛生
能 = 能源科技與環境
[通通識 第5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