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袋成置物袋
設計師的零浪費生活
每周垃圾車都來收,可還是覺得家裏垃圾桶不夠放。
那麼,一個月只有一包垃圾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產品設計師姚茵夢(Alisa Yao)就是個享受零浪費生活的人。
文/攝影:葉曉蓉 圖:受訪者提供
自己製作的瑜伽墊、蜂臘紙、午餐袋、布袋……去年剛完成昆特蘭理工大學(KPU)產品設計課程(product design)的設計師姚茵夢表示,普通的東西經過設計就能達到「永續經營」(Sustainable)目的。想過零浪費的生活,你也可以。
大二那年學到永續經營的概念,姚茵夢便開始了對「零浪費」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一點一滴改變生活上的習慣,甚至設計目標。
「實踐中我才知道,要改變生活『習慣』其實很困難,像是出門帶水瓶、容器,不使用塑膠製品等等,甚至購物方式的變動,對很多人來說,要做到並不容易。」
「如此這般,為何要強迫大家改變習慣?何不將生活上的物品改造,達到更完善利用的結果!」
回收材料再變身
「零浪費」與「生產」似乎是互有衝突的兩個概念,姚茵夢卻能將重複使用的概念與商品製造相結合,達到減少浪費的目的。
「像我做的瑜伽墊子,裏外的布料通通是回收碎布製成,售價、材質、用途與市面上其他的瑜伽墊無異,在這樣的情況下,來促進消費者選擇使用回收材料製成的產品。」
姚茵夢用的布料來自溫哥華回收布料非營利機構「Our Social Fabric」,所得布料是從大小公司或獨立個體收集得來,再低價出售。這些看似「沒用」的邊料和剩料,能為規模小的公司或是手工創作者提供生產材料,在「經濟」和「環保」上達到雙贏的局面。
除了用回收布料做的瑜伽墊,她還有用薯片包裝製成的置物袋。吃完薯片後,她將包裝洗乾淨,縫上內裏和拉鍊,就把它變能成了防水置物袋。
「像這樣的薯片包裝袋,縱使有辦法回收,也不能再變成薯片包裝袋。比如塑膠瓶回收後,只能打碎製成衣服等,直到無法再利用,然後被丟到垃圾場。」
零浪費更需巧思
和姚茵夢產品設計的理念一樣,她的生活也是零浪費式的。她不開車、出門自備容器裝水和食物,購買散賣無包裝的食物等等。
以下是她分享的零浪費生活小貼士:
?很多東西不需要買新的,可以上二手網站如「Craigslist」上購買。若想進一步,交換物件網站「Bunz」也提供一個交換物品的平台,姚茵夢表示,採訪當天穿的靴子和毛衣都是她拿自製的產品和提供裁縫課教學交換而來的。
?支持本地產業和商家,選擇在販售本地農產品的超市購物,「像本地產、當季的食物又新鮮又便宜,吃得健康又省錢,不就能達雙贏場面!」
?零浪費不代表沒有辦法享受生活,像啤酒可以拿自己的容器去本地釀酒場購買,「本地釀酒場有時候來會有少量特色啤酒可供購買,比市面上的啤酒來得更有特色。」
而薯片、糖果等各式點心可以散裝購買,帶容器去裝,吃多少買多少,不怕有浪費,也避免買家庭號大包裝導致吃太多。
?除了將垃圾分類完善,也可以選擇更進一步——隨手撿垃圾。出門散步、在外遛狗時,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出現,不妨動個手把垃圾丟到垃圾桶。
?目前市場上有許多標榜「環保」的產品,選擇時要多想一想此物品的生產過程、原料、運送方式等是否真的能達到環保目標,還是只是作為市場宣傳使用。
「要零浪費,其實可以不用從『購買』開始,身邊許多物件可以作為多用途使用,像是義大利麵醬,吃完了就把玻璃瓶洗淨,就能有其他用途。」
?餐點事前規劃來避免食物浪費,這也能避免購買過多食材導致浪費食物,進而增加廚餘丟棄。
當然零浪費的生活方式並非一日可達,她呼籲,在目前的情況下,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了迫切的目標,並且仰賴所有人有所行動,「即使只是在選擇上作出一些改變,都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想看更多姚茵夢的設計作品可瀏覽:etsy.com/shop/Alisa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