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再值得中國學習了嗎?
日本,對中國人來說,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着國力迅速提升,中國人開始關心日本人如何看待自己。人口老化,無緣社會,隱蔽青年,數落日本的文章在網媒隨處可見,彷彿這個島國已無藥可救,日本模式不值一提。
然而,有趣的是,今年春節長假,日本依然是中國遊客海外度假的首選之一。「日本是否值得中國學習」這命題的答案,在民眾層面似乎早已不言自明了。
不可否認,即將送別平成時代的日本面臨諸多嚴峻問題。少子化,老齡化,制度僵化,都是一時難以解決的老問題。但是,當前日本面臨的問題,不只是日本的問題,而是所有發達國家在經歷了爆發式經濟增長後必然面對的困境。日本,作為最先面對後物質社會的國家,值得耐心觀察。
常年研究中國和日本的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數年前來早稻田大學訪問,曾經不只一次提到:相比美國,日本社會的一大魅力,就是社會穩定,貧富差距小。在當今因財富分配不公而出現政治動盪的歐美國家的角度來看,日本並沒有出現嘩眾取寵的排外右翼政客上台,是一個例外。重視平等的日本社會,本來就極為注重通過社會再分配制度控制貧富分化,保證社會發展的整體穩定。如果我們用測量社會貧富分化狀態的基尼系數來標準看(低於0.4屬於社會穩定),日本長期處於0.3的狀態,遠遠低於中國的0.46(2017年數據)和香港特區的0.539(2016年數據)。難怪不少人戲稱,日本才是接近社會主義的國度。
在外交方面,日本刻意低調的姿態,也值得中國參考。由於二戰慘敗,日本在戰後一直唯美國馬首是瞻。這個戰略有其無奈之處,但真真確確也是日本政治菁英的主動選擇。日本,可以說是最早實踐韜光養晦的國家。主張輕軍備,重經濟的「吉田主義」,就是日本版的不當頭,但這並不是說日本無所作為。我們可以看到,戰後日本的軟實力,例如流行文化與和平主義形象,在許多國家深入人心。2017年以來,在鼓吹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入主白宮後,日本意識到對美一邊倒的侷限,在短短一年間調整戰略,構建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和「日歐經濟伙伴關係協定(EPA)」兩個自由貿易陣地,即維護了自身經濟利益,也避免直接挑戰美國。同時,也正是由於日本國內治理的出色表現,日本的形象在國際間評價甚高。在全球護照排行榜上,日本護照可免簽進入190個國家和地區,名列前茅。
當然,中國和日本各有各的國情。中國是東亞的核大國,而日本是二戰戰敗國,中國不可能如日本般過多考慮美國的感受。但是,中國,仍是一個將強未強的國家。在自身尚未足夠強大的情况下貿然向守成大國(status quo power)發起挑戰或引起守成大國的猜疑和圍堵,不利於中國的和平崛起。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的文明的確遭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侮辱。然而,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不能總懷著受害的心態來看待世界。
近幾年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較多地強調軍事和經濟崛起,但卻忽視了以外部世界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解釋我們的文明可以提供何種藥方來醫治當前困擾世界各國的管治危機。一個國家真正的崛起,不能僅僅強調政治和軍事力量,更需要構建一個能夠激起普世各國共鳴的核心文明價值。
從這一點來看,在中美角力不斷升溫的今天,「日本經驗」無疑仍值得中國謙虛地學習。
張望 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