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冀扭轉「馬路優先」思維 學會促修城市設計指引
【明報專訊】近年社會愈來愈重視城市規劃,去年9月起出任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的陳祖為指出,沿用15年的《香港城市設計指引》有需要修改及更新,加入共融環保等設計,並正就此與規劃署商討。他認為,本港過去不少項目如西九龍填海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等,均以「工程主導」的思維進行填海及規劃,形容「只有一大堆車路」,卻沒有考慮城市設計元素。他說,若沒有完善的城市設計機制作配合,「東大嶼填海只會重蹈覆轍」。
明報記者 黃俊鋒
指引沿用15年 倡加共融環保元素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於2010年6月成立,現時約有400名會員。會長陳祖為接受訪問時稱,對比外國,本港在城市設計方面仍屬起步階段。他解釋,過去政府以「工程主導」方式發展新市鎮或填海項目,以工程顧問負責城市設計,但外國在這方面會以專職建築師負責。
他舉例,西九龍填海區完成工程多年,至今仍有約一半土地未被使用,在規劃上不夠完善,加上不少地方是以「馬路優先」,市民難以到達,未有「宜居」元素。他說,最新例子是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同樣「沒有設計及規劃」,只有馬路,現時只是一片平地,「如果再以車路優先、工程為主的思維進行填海及規劃,又是否適合呢?」
陳續稱,以落馬洲河套區為例,河套區雖依照現時《香港城市設計指引》重點,但沒充分考慮地區因素,採用低密度發展,與鄰近有不少高樓大廈的深圳顯得「格格不入」,認為未有善用土地,「以日本為例,如果近地鐵站的地區,都是以高密度發展」,認為應根據周圍環境及使用者的需要,去創造一個宜居的空間。
稱工程師欠美感 考慮功能為主
該會前任會長、建築署前副署長鄧文彬說,規劃署內部雖設有小組負責審視新發展區的城市設計,但小組是以工程顧問作為領導,「工程師未有受過設計或美感訓練,只是以功能為主要考慮因素」。
為了令社會更注重城市設計,陳祖為透露學會目前正與規劃署等部門商討,修改及更新自2003年起使用的《香港城市設計指引》,期望摒棄部分過時或未能滿足現時社會所需的指引,並加入長幼共融、照顧傷健者需要等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環保設計、迎接老齡化社會所需設施等元素,希望可於明年中完成更新指引。
憂東大嶼「重蹈覆轍」
陳說,若政府未有改變工程主導的思維,設立一套完善的城市設計機制,擔心未來東大嶼填海只會重蹈覆轍,「市民只知是填海,但不知填海後會有什麼出來」。
鄧文彬補充,城市設計是要迎合人的需要,以質素、宜居、可持續發展為主要考慮,但現時指引是未有這些內容。他期望新指引能夠讓市民了解未來的城市願景及目的,而並非「教科書式」的硬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