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署倡「人道處理」襲人搶食野豬 關注組反對:可搬到偏遠郊野
【明報專訊】本港有關野豬滋擾的個案近年持續增加,漁護署建議加強管理野豬,包括對曾襲擊人、習慣搶食物且易發惡的野豬列作「高風險」,基於安全可「人道處理」,並設計能減少野豬滋擾的垃圾收集設施等。香港野豬關注組反對人道處理,建議將曾襲擊人的野豬搬到偏遠的郊野公園,並呼籲市民勿餵飼野豬。
投訴5年升兩倍 多涉衛生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下周一(28日)將討論改善野豬管理,漁護署在文件中提及,野豬投訴或報告由2011年的225宗,急升兩倍至2017年的738宗(見表),大多與餵豬留下的食物及動物便溺的衛生有關。署方強調,野豬若習慣被餵飼或從民居垃圾覓食,便會經常回到同一地點或主動索食,增加人豬之間的直接衝突。
10年14宗傷人 九成近3年發生
出沒地區方面,署方發現於2002至2006年間,野豬主要在新界出沒,但於2012至16年間已擴至港島及南丫島等地。過去10年發生的14宗野豬傷人案當中,有12宗於2016至18年發生。
漁護署在2017年10月至去年12月有37次行動,共捉到130頭野豬,為其中54頭做了避孕或絕育,92頭搬至偏遠地方;南區是捕獲野豬最多的地方,有89隻,海洋公園、赤柱廣場均曾捕獲野豬(見圖)。
南區14月捉89野豬 全港最多
署方指出,野豬並非被棄養或流浪家豬,為本港原生動物中體型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成年野豬可重達150公斤,肩高1米,體長1.6米,擅於游水,又是雜食動物, 八成至九成食物是果實、種子等植物。
署方建議將兩類野豬列為高風險,一類是曾襲擊人的野豬,另一類是慣於市區覓食、或習慣主動索食並會從人手上搶食物,且易發惡的野豬;在處理該兩類高風險野豬時,建議基於公眾安全,會由獸醫以麻醉槍捕捉,再以既定方法作「人道處理」。署方展開顧問研究,設計能減少野豬滋擾的垃圾收集設施。
野豬繁殖力強,一歲起便可繁殖,一對成年野豬12至15個月內可產8隻幼豬並育至能獨立生活,署方正研究實地絕育的可行性,正評估一種避孕疫苗的效用。
腳踏垃圾桶減覓食 關注組籲勿餵
香港野豬關注組反對「人道處理」野豬,幹事黃豪賢認為野豬不會在毫無原因下襲擊人,認為個別曾襲擊人的野豬可遷至偏遠郊野公園自行覓食,減少人豬衝突。他說腳踏式垃圾桶等可減低野豬從垃圾中覓食,建議市民遇上野豬時無需驚慌,亦不要餵飼,可讓路予野豬離開。